长沙市行政问责办法

时间: 2010/09/06   作者:   点击: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推进依法行政,强化行政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和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实施了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影响行政管理秩序,或因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行政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造成较大损失或者不良影响的,依照本办法进行问责。

前款所称不履行法定职责,包括拒绝、放弃、推诿、不完全履行职责等情形;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包括无合法依据以及不依照规定程序、权限和时限履行职责等情形。

第三条  行政问责坚持实事求是、权责一致、错责相当、惩教结合、依法有序的原则。

第四条  行政机关公务员和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受到问责,同时需要追究纪律责任的,依照有关规定办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二章 行政问责的情形、方式及适用

第五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和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进行行政问责:

(一)违反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要求,发生决策失误,造成较大经济损失、生态环境破坏或者不良影响的;

(二)违法或不当行使行政权力,损害公共利益、行政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或者造成不良影响的;

(三)对国家法律、法规或者上级国家机关的决策和部署执行不力、效能低下,给公共利益、行政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国家财产造成较大损失或者影响政府整体工作部署落实的;

(四)不认真履行管理职责,防范不力、处置失当,致使国家和人民利益、行政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遭受较大损害或者造成不良影响的;

(五)其他给国家利益、人民生命财产、公共财产造成较大损失或者造成不良影响的情形。

第六条  行政问责分为对行政机关的问责和对行政机关公务员、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的问责(以下统称问责对象)。

对行政机关的问责方式有:责令限期整改、责令公开道歉、通报批评、取消评先资格。

对行政机关公务员和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的问责方式有:告诫、通报批评、离岗培训、调离执法岗位、取消执法资格、责令公开道歉、停职检查、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

行政问责的方式可以视情况单独或合并适用。

第七条  问责对象具有本办法第五条所列情形,并且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问责:

(一)干扰、阻碍问责调查的;

(二)弄虚作假、隐瞒事实真相的;

(三)对检举人、控告人打击、报复、陷害的;

(四)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从重情节。

第八条  问责对象具有本办法第五条所列情形,并且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从轻问责:

(一)主动采取措施,有效避免或者挽回损失、影响的;

(二)积极配合问责调查,并且主动承担责任的。

第九条  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和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受到行政问责的情况,作为对单位进行考核的重要内容;受到行政问责的行政机关公务员和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取消当年年度考核评优和评选各类先进的资格;受到行政问责,同时需要作出其他相应处理的,依照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章 行政问责责任的划分

第十条  行政问责责任分为直接责任和间接责任。

第十一条  批准人批准的事项,导致行政不良后果发生的,批准人负直接责任。因审核人玩忽职守或者工作失误,致使批准人不能正确履行职责,导致不良后果发生的,审核人负直接责任。因承办人弄虚作假、徇私舞弊或者工作失误,致使审核人或批准人不能正确履行职责,导致行政不良后果发生的,承办人负直接责任。

第十二条  承办人未经审核人审核或批准人批准,直接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导致不良后果发生的,承办人负直接责任。承办人不按照审核人审核或批准人批准事项实施具体行政行为,导致不良后果发生的,承办人负直接责任。

第十三条  因指令、干预,导致行政不良后果发生的,发出指令、干预的审核人或批准人负直接责任。

第十四条  集体研究作出的决定,导致行政不良后果发生的,行政首长负直接责任,持相同意见的人员负间接责任。

第十五条  因上级机关改变下级机关意见,导致行政不良后果发生的,上级机关行政首长负直接责任。

第十六条  两人以上(含两人)故意或者过失导致行政不良后果发生的,按各自所起的作用确定责任。

第四章 行政问责的主体、程序

第十七条  对行政机关行政问责的主体是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公务员和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行政问责的主体是本行政机关或者任免机关。

第十八条  监察机关(机构)按照管理权限负责行政问责的具体工作;没有设立监察机构的,由行政机关指定相关部门负责行政问责的具体工作,履行与监察机构相同的职责。(下转D16)

需要给予问责对象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处理的,由组织人事部门按照管理权限和规定程序办理。

需要取消执法资格的,由发证机关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九条  行政问责一般包括受理、初核、立案、调查、审查、决定等程序。

第二十条  监察机关(机构)按照管理权限负责行政问责的受理和初核工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监察机关(机构)应当受理或启动初核程序:

(一)行政机关首长作出指示、批示,要求进行问责或者可以进行问责的;

(二)本行政机关发现并认为需要进行问责的;

(三)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进行举报或申诉,要求进行问责或者可以进行问责的;

(四)上级领导机关或其行政首长作出指示、批示,要求进行问责或者可以进行问责的;

(五)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问责建议的;

(六)司法机关或者仲裁机构提出问责建议的;

(七)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机关提出问责建议的;

(八)审计、信访、维稳等部门提出问责建议的;

(九)经新闻媒体曝光,经查证属实需要进行问责的;

(十)其他需要受理或者需要启动初核程序的情形。

第二十一条  监察机关(机构)根据初核情况,应经集体研究,决定是否立案。涉及对行政机关或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问责等重大情形的,还应报请问责决定机关负责人决定是否立案。

经初核后决定不予立案的,应向原举报人、申诉人或建议机关及时回复;属于行政首长或上级领导机关指示、批示要求问责的,应向行政首长或上级领导机关说明不予立案的理由。

第二十二条  行政问责调查以监察机关(机构)为主,根据需要,可安排相关业务部门工作人员或专业人员参与行政问责调查。

行政问责调查应当由2名或2名以上工作人员进行。接受调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提供情况。必要时,经监察机关(机构)负责人批准,可以调阅或暂予扣留、查封相关证据材料,接受调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

严禁以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方式收集证据。以非法方式收集的证据不得作为问责的依据。

第二十三条  行政问责调查实行回避制度。参与调查人员与被问责对象、投诉人有近亲属关系或者其他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公正调查的,应当主动提出回避申请,是否回避由监察机关(机构)负责人决定;监察机关(机构)负责人的回避由问责决定机关负责人决定。监察机关(机构)或者其上一级机关,发现参与调查人员有应当回避的情形,应当直接决定该人员回避。

被问责对象和投诉人有权向监察机关(机构)提出要求调查人员回避的请求。

第二十四条  行政问责调查应形成书面调查材料,并提出初步问责建议。

第二十五条  监察机关(机构)应组织对书面调查材料和问责建议进行审查,并根据审查情况向问责决定机关提出问责建议。

提出问责建议时,应同时提供有关事实材料和情况说明,以及需要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二十六条  问责决定机关根据监察机关(机构)的问责建议,经集体研究后,应及时作出问责决定。

对于事实清楚、不需要进行问责调查的,问责决定机关可以直接作出问责决定。

第二十七条  作出问责决定前,应听取被问责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或被问责人员的陈述和申辩,并记录在案;对其合理意见,应当予以采纳。

听取被问责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或被问责人员的陈述和申辩,由监察机关(机构)具体负责。

第二十八条  行政问责应当制作《行政问责决定书》,行政问责自《行政问责决定书》作出之日起生效。监察机关(机构)根据问责决定机关的决定代为其草拟《行政问责决定书》,并负责将《行政问责决定书》送达被问责对象及其所在单位。

第二十九条  《行政问责决定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问责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经查证应当进行问责的事实;

(三)问责方式和依据;

(四)不服问责决定的申诉途径和期限;

(五)问责决定机关的名称、印章和作出决定的日期。

第三十条  行政问责的调查处理应当在60日内完成。情况复杂的,经行政问责调查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办理期限,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30日。在问责决定作出后15日内,将问责决定报上一级监察机关备案。

行政问责的情况,应及时告知原建议机关,并根据情况向原举报人、申诉人反馈。

行政问责情况,一般应当公开。

第三十一条  对问责决定不服的,可自接到《行政问责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问责决定机关提出书面申诉。问责决定机关接到书面申诉后,应当在30日内作出申诉处理决定。申诉处理决定应当以书面形式告知申诉机关、申诉人及其所在单位。

申诉期间,不停止问责决定的执行。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  法律、法规、规章对行政问责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三条  对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及其从事公务的人员和行政机关依法委托从事公共事务管理活动的组织及其从事公务的人员进行问责,适用本办法。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自201091日起施行,《长沙市人民政府行政问责制暂行办法》(长政发〔200333号)同时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