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学科”能等同于“一流学科”吗

时间: 2016/07/15   作者:   点击:

  自从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提出之后,一流学科建设成为议论热点。但学科的界定与内涵究竟是什么?却是我们在讨论甚至付诸实施之时,首要解决的问题。由于教育部门以“一级学科”为评估和排行依据,高等教育界自然就把一流学科的“学科”等同于一级学科。但“一级学科”是否就等同于一流学科的学科界定,值得探讨和商榷。

  一流学科到底用哪个标准界定 

  目前,关于学科的内涵与边界,大致有三个标准。 

  一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设置按“学科门类”“学科大类(一级学科)”“专业”(二级学科)三个层次来设置。“学科门类”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13个,每大门类下设若干一级学科,共有111个一级学科,一级学科下设上千个二级学科。 

  二是国际通用的ESI为《基础科学指标》(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英文缩写,是当今普遍用以评价大学和科研机构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的重要指标,ESI设置的22个学科为: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经济与商业、工程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数学、综合交叉学科、物理学、社会科学总论、空间科学、农业科学、临床医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神经系统学与行为学、免疫学、精神病学与心理学、微生物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植物学与动物学、药理学和毒理学。 

  三是自清末引进西学以来,在我国社会大众心目中,学科更多的是指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理科、工科、农科、医科这六大学科门类,在大学具体分为文、法、商、理、工、农、医七大学院。 

  那么,一流学科的“学科”内涵与边界到底是指哪个标准?在高校看来,学科的内涵是指“一级学科”,因为教育部是以“一级学科”为标准进行学科评估排名的。但是,由于一级学科的设置和资源分配、编制控制、职称评审等密切相关,不同的知识领域都有独立成为一级学科的欲望,导致我国的一级学科设置在不断增加,客观上加剧了知识体系与人才培养体系的分割。学科是对于人类知识的划分,如果一级学科的界定过窄过细,并不利于学科发展与适应社会需求。 

  显然,较广义的学科划分更符合高等教育规律,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科学研究水平,也更能发挥学科建设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推进作用。一流学科建设的目的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为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而不是单纯学科内部的建设事宜。一流学科建设需要宽广的视野看待学科与学科发展及其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关系。由此,笔者认为,一流学科建设的内涵应该在国际通用的22个领域与我国通用的人文、社会、理、工、农、医的学科之间界定“学科”的标准与内涵较为合适。 

  一流学科要符合知识体系的本来面目 

  学科的广度与宽度有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高校的学院一般是按照一级学科为标准来设置的,由于一级学科设置的知识领域较窄,实际上我国高校的学院数量远远大于国际知名大学的学院数量,国际知名大学一般由10个左右的学院组成,而我国大学的学院数量一般在20个,甚至30个以上。 

  由于学院过多导致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知识分割严重,部分高校迫不得已在学院的基础上成立学部,意图扩大学科的覆盖范围,按照知识体系的本来面目与规律来培养人才。有的大学在学院基础上成立了人文学部、社会学部、理学部、工学部、医学部等比一级学科涵盖范围更广的组织体系,意义就在于能够突破现有一级学科的范畴,突破知识体系被分割的藩篱。这也说明我国的一级学科划分较窄,不符合知识体系的本来面目,也不利于按照教育规律来培养人才与促进科研创新。在按照一级学科设置学院和各个学科与专业因资源配置而导致高度分离的背景下,“十三五”规划提出人才培养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就显得具有重要的针对性。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高校一直在强调办学特色的“特色化”与教学科研的“专业化”是不同的概念,二者之间不能画等号。许多人将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特色等同于人才培养的高度专业化和学校学科的单一化,这是一种错误认识。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而培养人才并不能单靠某一学科,而是要求有比较综合化的育人环境。因为任何一个专业的学生不可能只学习本专业的知识,他们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科学知识及与本专业相关的学科知识。 

      许多人把高校的办学特色等同于企业发展法则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这句话是企业竞争的法宝,如浙江省许多企业,靠生产纽扣、领带等单一物品而成为大企业,但这一条却不适用于高校发展,并且违背了高等学校的办学规律。因为高校不同于企业,也不同于科研院所。企业可以靠生产经营一种产品发展壮大,科研院所可以以一个学科专业为研究方向。但是高校却不能只办一两个专业。我们不能把大学拆为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哲学大学、法律大学等等,而是要把这些学科聚集一起,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共同致力于培养合格人才。在欧洲的德国、法国,虽然科研院所研究实力很强,但它们都必须与高校联合招收研究生,因为高校具有多学科的学习条件和学校文化的氛围,而研究所却无法满足上述要求。 

  因此,高校的人才培养需要突破学科与专业的限制,目前高校成立比学院涵盖更广的学部是顺应规律的制度改革。由于学科对于资源分配与评估评价的“指挥棒”作用,从更高层面看,我们在建设一流学科时,应该考虑调整一级学科的设置问题,以顺应知识体系的本来面目与教育规律。 

  一流学科需要恢复学科的本来意义 

  学科涵盖知识范畴的扩大不仅有利于培养人才,同样也有利于科学研究与知识创新。 

  从学科发展的规律看,现代科学发展呈现出越来越综合化的趋势,同一学科群之间存在着较强的联系,不同学科群之间也存在联系,大学各学科是共生共荣的有机整体,科学研究是在学科交叉融合中发展的,最近25年,交叉性的合作研究获得诺贝尔奖项的比例已接近50%。美国的学位统计划分为7大研究领域,除了传统的6个领域之外,2013年归为“其他领域”的博士学位比例高达66.0%,硕士学位比例为25.7%,这反映了美国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发展情况。这提醒我们要以较宽的视角界定学科,以促进学科知识的融合创新。 

  更有必要的是需要恢复学科的本来意义。学科本意是对于人类知识体系的边界较为模糊的主观划分,是为了高等教育教学与科研的相对有序而出现的。在西方国家,有学科的概念,但并无学科建设的说法,更不会把学科作为评价评估的指挥棒与资源分配的手段。在我国,学科更是一种管理概念,一种管制的理念,学科被自我封闭、画地为牢,成为资源利益的地盘,成为分割资源与再分配资源的堡垒,成为计划体制的象征,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知识成长发展与知识进步的阻碍。从本质意义上,有必要淡化学科作为资源配置的依据与手段的做法,恢复学科的学术价值,促进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合与创新。 

   因此,在学科还是具有管理与政策特别是作为资源配置手段的背景下,我们更有必要界定好“学科”的内涵。一流学科的“学科”内涵应该远大于“一级学科”的广度与宽度,这样的一流学科建设才符合高等教育规律,才能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与科学研究质量,也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在一流学科建设中,我们不应该抱守残缺、刻舟求剑,不能因为管理与评价的惯性与方便而忽视了学科发展的规律,应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调整对于学科的认识,从而真正实现一流学科建设的宏伟目标。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2016-07-12 作者李立国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