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大学的理念及发展思路——专访诸大建教授

时间: 2016/11/07   作者:   点击:

  一、国际上为什么会提出可持续发展大学这一理念(why)? 

  大学办学理念是与社会互动的,是适应社会的表现。社会有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所以可持续性大学应当适应这一需求。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工业发展进程中的表现,在城市中的表现就是可持续发展城市,在农业中的表现就是可持续发展农业,如此等等。基于这种情形,提出可持续发展大学,不是说大学要不要可持续的长期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而是要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引入大学。国际上是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了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的概念。2000年荷兰学者汉斯·冯·威能(Hans van Weenen)在《国际高等教育可持续性杂志》发表论文,正式提出"可持续性大学" (Sustainable University/Sustainability-oriented University)概念。从那时起,出现了两个方面的进步:一方面,学术界有愈来愈多的人发表了有关支持和深化可持续性大学研究的论文;另一方面,许多大学把可持续性导向的大学看作是大学转型的新目标。诸大建认为,大学在社会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型中也正在经历重要变革。他同意一些学者的看法,大学的变革经历了四个阶段:传统的教学型大学,如英国剑桥大学;现代的研究型大学,如德国洪堡大学;当代的创业型大学,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崛起中的可持续性大学,如美国的康奈尔大学和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等。 

  谈到可持续发展,它有三个支架: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但不发展就成了单纯的环境保护,发展但不可持续就是纯粹追求经济效益,既要可持续又要发展,才构成完整的社会。 

  大学对于社会的顺应有二类情形:一是跟随型,跟随这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这一运动,如复旦大学、交通大学等。他们不明确提出来要建设可持续发展大学,而是做些局部改进,是自身的某些方面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二是引领型的。只有做到引领社会可持续发展,才能促使学校的发展进一步深化,不能只是Green Campus,那只是局部的改变,应当起到真正的推动作用,引导社会发展。除了校园建设如节能、绿化、环保,学科建设、科学研究都可以做到。同济还有5年机会窗口。 

  1995年我在同济开始学术研究方向转型,转向可持续发展研究。后来到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大学做访问学者。指导这个城市的发展战略就是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回国后,当时给校领导打报告,建议学校与社会互动发展。时任校长的吴启迪教授认为,同济学科可以用可持续发展这根红线穿起来。后来就成立了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我担任所长。那么,如何将可持续发展思想理念与大学的发展关联起来呢?我当时出了不少声音,同济在这方面的研究是走在高校的前面的。到了2007年百年校庆时,还搞了“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论坛”。遗憾的是,可持续发展思想未能成为同济发展的主战略。2012年在一次有院长参加的学校发展务虚会议上,我讲了3.0版,后来又讲了4.0版,提出了学术化的概念。 

  二、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大学(what)? 

  前面说了大学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的二种类型(适应和引领),适应社会是一种被动的行为,而引领社会则是主动地。引领是全方位的,只在一个方面引领称不上是可持续发展大学。  

  首先是在教学方面,传统的大学在教学上是强调学科分类、知识导向的,可持续性大学则强调学科的整合和知识人才的道德负荷,应当考虑知识应当如何运用,知识的传输应当变为价值附和,负担起社会责任。 

  其次,研究方面,传统的大学在研究上是强调理论导向的,可持续性大学则强调问题导向,因此需要从波尔型的纯理论研究,转向从实践中的理论问题出发的巴斯德型研究。创业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思想上是有分歧的,而可持续发展大学应当是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的,既关注理论研究又关注实践研究。按照巴斯特模式,科学研究分为纯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型的非纯理论研究,研究的目标各不相同,见下表: 

  

实用性 

非实用性 

纯理论 

  

Why 

非纯理论(工程应用) 

How 

  

  第三,社会服务方面,传统的大学不太强调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可持续性大学则认为服务社会发展是大学的重要责任和存在价值,强调服务社会要有系统集成性的解决方案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以往通常是项目导向,现在应该提倡整体的社会改进,为地区发展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大学将所有的学科拿出来,综合交叉研究,集成、系统地解决问题,而不是单个项目地解决。 

  第四,校园建设方面,传统的大学基本不考虑校园运行的生态效果和效率,或者偶有一些象征性的校园建设项目的绿色化。可持续性大学则强调建设系统意义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大学校园,不仅要节能减排,要做高科技实验室,应将科学技术成果源源不断地转移出去,引导社会企业发展清洁高效可持续性的产业。 

  第五,在国际交流方面,要使用通用语言,这有助于解决全球问题,Globeissues。可持续性是个共性话题,希望能够在国内外学术交流中,讲出中国版、有系统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把我们有创新意义的概念、方法和事例,用国际上可以接受的语言传输出去。例如,对于可持续发展研究对象中的经济、社会、环境三者关系,强调中国的研究和政策强调的不是三者并列的弱可持续性思想,而是强调资源环境,包含经济、社会的强可持续性,这样的思想体现在耕地控制、能源规模、水资源利用等政策上;又如,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参与主体,中国强调了政府作用、市场机制和社会参与的结合,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治理问题;再如,中国提出的循环经济不是德国和日本的垃圾经济,是强调经济源头对资源环境消耗的减少和多次使用,已经成为中国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等等。 

  总之,要将大学传统功能提升,四大功能(教学、科研、服务、文化传承)都要齐全,同步提升。可持续发展大学应有一个整合概念,即可持续性科学、综合集成的科学。从理论到方法,可以为各门学科加以指导和升级。国际上这方面,哈佛大学在做,日本东京大学也搞了一个日本版。所以可持续发展大学最终应该是以学科为主流,各个功能方面同步提升,以可持续性这颗红线将一个个珍珠串起来。 

  三、同济大学如何做、如何评价(how)? 

  如何建设可持续发展大学,如何建立可持续发展大学的评价体系,应当全方位设计,与搞企业一样,要制定规划。在国际上,美国康奈尔大学围绕可持续性大学开展的一系列动向。从战略上看,康奈尔的可持续性转型起始于2010年,目标不仅要成为美国的可持续性大学,而且要成为世界的可持续性大学和可持续性发展的活的实验室。它制定了有长期视角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 2010-2015) ,配套有专项的校园气候变化行动计划(2050)。从布局上看,康奈尔的战略计划强调经济、社会与环境的三位一体;领域包括了研究、教学、社会服务、校园管理;在研究上,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把55个系科的250个教师组织起来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在服务上,把为地方提供可持续性服务看作重要任务。从参与上看,康奈尔的战略计划覆盖了校内外尽可能多的利益相关者。在校内,有载体如康奈尔可持续性发展论坛(2010 )、可持续性交流系统(包括网站、媒体战略、年度奖、校园日等) ;在国内,是美国大学可持续性联盟的主导者;在国际上,参加了联合国有关委员会。 

  同济大学要建设可持续发展大学,现在还有机会,这个机会窗口是5年时间,错过去就没有机会了。那么同济大学如何建立和评价可持续性大学呢?要在三个维度上三管齐下: 

  首先是对象维度(包括校园、服务、教学与研究等),同济大学有五块发展和提升的对象,分别是教学、研究、校园、服务、国际交流。其次是主体维度或利益相关者维度,包括相关的学术主体,先行学科,其他学科,领导者,外部相关者如领军者、决策者等。第三是时间与过程维度,指短期的与长期的发展规划相结合,包括规划、项目、实施、评估等。5年以下的项目为导向的为初级水平;510年期间领导换届仍主动要搞的为中级水平,如同济在2003年搞节约型校园,零零星星的搞了10来年就属于这种级别;有10年以上行动规划的为高级水平,这种级别有一套完整的自我评估体系。如哈佛的可持续发展课程就属于这种级别的旗舰项目。 

  总之,建设可持续性导向的大学需要做到上述三个方面的升华。大学的可持续性发展,可以体现在5个领域,即教学、科研、服务、交流、校园,每个领域都可以发展出34个指标。同济大学从2010 年开始的面向可持续性大学的战略转型就是这样展开的。在过程领域,同济正在超越简单的项目建设,通过制定五年期的可持续性大学战略规划和每年的行动计划进行实施,并且要进一步建立可持续性大学的评估体系和发表可持续性大学的评估报告。在对象领域,同济把可持续发展行动从以往的绿色校园建设扩展到了教学和科研的主流领域,建立了可持续性科学高等研究院,开设全校型的可持续性发展通识课程。在主体领域,同济确立了校内校外两个维度的可持续性大学利益相关者战略,在校内,少数领先者和领导者的意识拓展到了全校相关院系的共同行动,例如经济与管理学院确立了培养面向可持续发展管理人才的发展愿景;在校外,则与政府、企业、社会以及其他高校建立了可持续发展导向的合作关系。 

  另外,对于使用什么概念,最好不说可持续发展大学,而说可持续性、或可持续导向的大学。大学升级要带动社会升级。大学对社会的引领作用,一是适应,二是引导。 

  (诸大建,管理学博士,同济大学特聘教授,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联合国-同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绿色经济责任教授。本文摘自:《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大学——蓝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