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认识和合理使用E S I(基本科学指标)

时间: 2015/05/11   作者:   点击:

东北大学校长 赵继 

    ●教育领域内部对于ESI 的认识, 会影响到如何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鼓励大学办出特色等根本问题。 

  ●由于ESI 对于基础( 应用基础) 学科的“ 偏爱”, 势必导致工科和行业型高校以及部分以人文学科见长的高校“很受伤”。 

  ●切勿单纯以ESI 学科数量等易量化的表面数据为依据, 更要注意对大学发展绩效评价“唯ESI 学科数量论英雄”的倾向。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一批大学的整体实力和水平呈现明显提升的态势,部分优势学科在世界大学格局中的位置出现“板块式”前移的现象。以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的英文缩写,即基本科学指标)学科排名为例,我国部分高水平大学的部分优势学科,无论进入ESI的数量,还是在其中的位次都出现了令人可喜的局面,这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在国际对比中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当前,社会上和国内各类机构开展的对大学及其学科发展绩效的评价中,ESI学科经常被提及,影响力日渐扩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开放发展的国际视野和加速发展的竞争意识。然而,对于什么是ESIESI到底能为我们提供什么信息,以ESI来评价学科有哪些积极意义和局限性,尚需进行深入的思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教育领域内部对于ESI的认识,可能会影响到如何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如何分配教育资源,如何引导大学立德树人、服务国家战略,如何鼓励大学办出特色等这些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一、什么是ESI 

  ESI 数据库由国际知名的专业情报信息提供商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集团于2001年推出, 是基于Web of Science SCIE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和SSCI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建立的分析型数据库。ESI 主要根据期刊属性分为22 个学科领域(21 个学科领域和多学科),依据10 年的滚动稳态数据提供引文排名(科学家、机构、国家/地区、期刊)、高被引论文(高被引论文、热点论文)、引文分析(基准值、研究前沿)等三大类共计8 项全球统计数据。其中,科学家、机构、高被引论文取全球排名前1%,国家/地区、期刊取全球排名前50%,热点论文提供近两年内各学科领域中被引频次在最近两个月内排名位于全球前0.1%的论文,基准值提供22 个学科领域每年发表论文的篇均被引次数和6个百分位水平(0.01%0.1%1%10%20%50%)的被引次数基准值,研究前沿通过被引分析和聚类算法选出研究主题。 

  一般而言,一所大学的“ESI学科”(或ESI1%学科)专指该大学在22 个学科领域中总被引用次数位于全球前1%的学科领域, 是ESI数据库8 项统计数据中的一项指标。 

  二、ESI 的优点 

  那么,ESI能为我们提供哪些重要信息呢? 

    首先,ESI提供基于海量引文数据的多角度学术成果分析,可以在22个学科领域分别对国家/地区、研究机构、期刊、论文、科学家等进行统计分析和排序,由于其基于引文数量的基本属性,这个排序也可以看作研究绩效和影响力的排序。客观地说,这一统计和排序,由于是大样本的十年滚动数据,因此具有相当的平稳性和客观性。 

  其次,ESI可以帮助科技和教育政策制定者、科研和教育管理人员、信息分析专家进行绩效数据统计和分析学科的结构,发现表现优异的学科方向和研究人员,进而对比分析与国际学科前沿的差异,以及与本国(或本机构)发展重点的契合程度,从而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采取有组织、有计划的积极措施,促进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水平的提升。 

  第三,ESI最重要的功能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和团队寻找感兴趣研究领域、热点和前沿,发现该学科领域的高影响力机构、研究人员和论文等信息,辅助自身研究方向的确定,制定符合学科前沿和自身的学术规划。因此,探究学科结构状况和寻找学科研究前沿,才是引文索引和统计分析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机构和科研人员用之有效的分析工具。 

  三、ESI的局限 

  虽然ESI对推动科学研究、促进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但是客观分析可见,用于学科排名不过是ESI 数据库的副产品,存在如下局限性: 

  首先,基于统计的排序,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结构的不平衡。相对于传统的以论文发表数量为主的学术研究排序,ESI有了较大进步,它使用论文被引用次数作为排序标准,且以十年数据滚动大样本为基础。但是,这仍难掩其弊端,对于某一学科学术影响力的评价,仍然有质与量的博弈问题。例如,按现行的ESI对研究机构影响力的排序规则,1000篇各被引用1次的论文的影响力大于1篇被引用999次的论文的影响力(至少在排序上可以这样理解),然而事实上其中差别是不言自明的。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罗纳德·科斯(Ronald H. Coase)教授(2013年逝世)因“交易费用”理论获得1991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在一生中,只发表过为数不多的几篇文章, 恐怕难以对ESI 学科排名有多大影响,但就是这为数不多的几篇文章却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学科,对经济学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样本结构的非均衡性决定了统计结果的局限。ESI是基于SCIE SSCI 数据库建立的,其中SCIE 主要收录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具有高影响力的重要期刊,而且主要侧重于基础科学;而SSCI主要收录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期刊。SCIESSCI共计涵盖了1万多种学术期刊,但能不能说SCIE SSCI 期刊所刊登的学术论文就能够代表世界学术研究的全部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第三,ESI学科互相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根据汤森路透201411月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在ESI22个学科中,除多学科外,临床医学进入全球前50%的期刊多达1061种,而最少的空间科学仅有41种;根据进入全球前1%的机构测算,临床医学共涉及了全球约34万所机构,而空间科学仅有约1.4万所机构,但在具体考量ESI 学科时,空间科学却和临床医学并无二致。 

  第四,ESI学科划分基于国际学术分类,与我国科技和教育实际发展状况有较大差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批准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包含了13个门类、共计110个一级学科,其中工科一级学科占38个,占所有一级学科的三分之一强,这实际上是我国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阶段的重要体现,而这38个一级学科似乎大部分都只能对应到ESI22个学科中的工程学(Engineering)这一个学科领域,如果单纯“唯ESI学科排名论英雄”,尤其是根据ESI学科绩效分配学术资源,那将对仍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工程技术类的学科发展, 造成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 

  第五,ESI学科数量并不能完全反映一所大学真正的学科结构和对社会的贡献能力。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科学的发展有其天然的内在联系,不同学科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自然哲学是人类认识这个世界的肇始,数学、物理学孕育了现代科学,机械、电力和信息等学科推动了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的一次次变革。一所大学的ESI学科数量一方面与学科实力和水平有关,同时也和该大学的基础性学科的数量及分布有关。同时,ESI学科数量较多并不一定代表该校学科之间的协同性高,而ESI学科数量相对少一些的大学可能因其学科群聚类度较高,在协同多学科汇聚研究力量、解决国家及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上也可能更具优势。对我国大学发展而言,综合型大学、以人文社科见长的大学、以理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和工科优势明显、主要服务特定行业的特色大学等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本应各展所长、各具优势和特色,但由于ESI 对于基础(应用基础)学科的“偏爱”,势必导致工科和行业型高校以及部分以人文学科见长的高校“很受伤”,这不符合我国大力倡导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国家战略取向。 

  四、合理使用ESI 

  笔者认为,采用ESI 对大学乃至学科进行评价,对于鼓励大学学术创新,追求学术卓越,推动大学国际化,加强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夸大ESI 评价在大学及学科发展中的作用,甚至将ESI 学科作为评价大学发展水平主要依据,单纯“唯ESI 学科数量论英雄”,则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因为这既与大学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不符,也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使命的期待相左。 

  首先,从大学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审视,须审慎使用ESI学科评价。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这不仅是党和国家对大学的要求,也是人民和社会的庄严期盼,更是大学自诞生之日发展至今从未改变的根本属性,所有世界一流大学都是以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核心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的重要讲话指出:“全国高等学校要走在教育改革前列,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于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当好教育改革排头兵。”毋庸讳言,ESI学科数量和排名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大学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水平和影响力,但将学术研究成果通过知识创新过程内化为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还有一个知识转化和教学再创新的问题,还有一段路要完成,而这恰恰是当前中国大学做的不够、最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研究成果在教育教学上的转化是最重要的转化,也是大学的研究活动有别于其他研究机构的主要特点之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大学的绩效评价也应该关注研究与教学的结合度和转化度,审慎、科学而有效地使用ESI 学科评价,否则,就会分散大学在立德树人、提高教育质量上的注意力。 

  其次,从大学应与国家发展同向同行审视,须审慎使用ESI学科评价。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表明,大学的发展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密不可分,特别是一个多世纪以来,大学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所有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获得了自身价值的实现和社会乃至国际上的广泛认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两个百年” 的奋斗目标、“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化同步”的发展路径,我国大学必须从国家战略需求出发,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同向同行,加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来,更好地融入社会,开放发展,推动科技、经济和社会进步。ESI学科代表的研究影响力实际上是一种学术影响力,是大学实力和贡献度的一个方面,而直接服务于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方能反映一所大学对科技和社会的直接贡献能力, 甚至可以说反映一所大学的真正科研实力。过于强调ESI学科的数量,可能会大大降低大学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的热情。 

  第三,从扩大落实大学办学自主权审视,须审慎使用ESI学科评价。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由于我国大学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政府的教育拨款,出于对争取办学资源的考虑,国家教育资源配置的相关政策必然是大学关注和跟随的方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与学校办学自主权的落实相牵连。因此,在大学发展绩效评价和资源配置中,必须科学、理性和审慎地看待ESI学科数量及其排名,既要面向国际学科前沿,也要立足中国发展实际,既要考虑基础(应用基础)学科对学术发展的贡献,也要考虑应用类学科和人文学科对国家需求、对区域发展和对行业引领的贡献。 

  第四,从推动大学办出特色审视,须审慎使用ESI学科评价。人民满意和高水平的高等教育,一定是多样化和有特色的高等教育,多样化是大学发展的方向,特色在某种意义上就反映着质量。纵观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发现它们从不遵从某一个发展模式,任何一所好的大学都是独一无二的。加州理工学院在规模、结构等方面,与同作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等有着巨大的差异,但这并未阻碍它登顶世界大学之巅,至2014年连续第四次摘取《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榜桂冠。必须指出,大学发展中的绩效评价和资源配置模式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过于看重ESI学科评价的作用, 会促使大学追求学科专业的“大而全”和学科设置的“功利化”,将导致“ 千校一面”和国家层面的学科“结构失衡”。 

  早在2003年,《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就明确指出,要改进科技评价工作,反对单纯以论文发表数量评价学术水平和贡献的做法,强调提倡科学论文内在价值的判断。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指出,要明确各类高等学校定位,突出办学特色,建立以服务需求和提升创新能力为导向的科技评价和科技服务体系。2013年,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实施科学的分类评价,避免对不同类型高校采取同一标准、依据少数定量科技指标进行简单排名与短期评价。这些都是从国家层面上关于科技评价的最重要的政策导向。客观地说,ESI学科数量不过是基于论文引用数量的统计,和基于SCI论文数量统计并无实质区别,我们在肯定其积极作用和意义的同时,切勿单纯以ESI学科数量等易量化的表面数据为依据而忽视大学的其他贡献,更要注意对大学发展绩效评价“唯ESI学科数量论英雄”的倾向。唯有此,中国大学经过多元化的特色发展,才能真正群体性地屹立于世界高水平大学之林,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