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创新 不走寻常路 ——“民办”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成立满一年

时间: 2015/09/16   作者:   点击:
    北京西北六环边,海淀区上庄镇的科技园区内,一栋5000平方米的白色建筑门前挂着一块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的牌子。不远处,稻香湖公园引出的一条小河畔,7座黑白色相间的高楼弧形分布,那是中关村海淀园正在建设的北京创新创业湾的一部分,由协同创新研究院旗下的协同创新园运营。

  从协同创新研究院到协同创新基金,再到协同创新园,仅仅一年时间,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规模初现。在科研院所和大企业云集的北京,研究院并不新奇,这家研究院却不一般。

  体制创新:开放式平台,非官办机构

  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成立于2014828日,由中关村海淀园联合北京市科委引导首都高校成立。中关村海淀园负责人介绍,研究院的建立是为试点新型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和搭建成果转移转化协同创新平台提供试验田。

  北京不缺高校研究院所,但缺乏一个有效的平台。高校院所间互相割裂,难以在基础、应用研究方面协同;成果出来了,企业发现难以应用,企业与高校割裂。研究院院长王茤祥说。

  王茤祥解释说,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研究院,首先将采取新机制,吸引和聚集高校院所、行业龙头企业等众多创新要素,围绕某一具体技术领域和现实经济需求开展联合创新,实现这一行业在三五年以后技术整体上一个台阶。

  北京市、海淀区两级政府大力支持,北大、清华、中科院等13家单位联合发起,但这家研究院却不是官办的,而是民办的,项目判断、分析决策更多地由行业专家、产业企业家、投资人士作出。王茤祥介绍,研究院注册为民办非企业组织,采取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下设技术、指导、工作等3个委员会。这便于整合高校院所、企业及其他社会资本等各方资源,突出研究院的公益性作用,在最大范围内实现知识共享。中关村海淀园负责人表示。

  定位创新:技术孵化器,补产业之

  20148月成立后,研究院按照围绕产业链构建创新链的思路,一期规划了18个协同创新中心,目前9个中心已建成并开始实质性运营,另外9个中心筹备工作基本就绪,将在理事会批准后正式启动。

  看看这18个协同创新中心,都是硬家伙:计算与仿真技术、智能机器人、先进制造、大气治理和水处理、材料、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药及生物技术、电子工程、光电技术……参与合作的企业则包括航天科工集团、潍柴集团、北大方正、东源环保、启明星辰等。这似乎与人们印象里中关村兴旺的互联网产业优势不太相符。

  对此,中关村海淀园负责人表示,在以创业大街为代表的商业模式孵化已经高度成熟和成功的情况下,研究院将成为中关村的技术孵化器,将有助于改变当前产业偏的发展格局。

  一年来,研究院启动了66个研发项目,包括仿真软件”“外骨骼机器人”“兆瓦级超临界二氧化碳热泵等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项目,正陆续进入研发、转化、产业化的轨道。

    资源创新:多元化募集资金,多渠道吸纳人才

  开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两个问题很关键:资金从哪来,人才从哪来?

  围绕创新链配置资金链。王茤祥介绍,目前,北京市科委计划每年安排专项经费资助前瞻技术研发,一期资金已确定;协同创新母基金顺利组建,规模达到12亿元,2015年预计超过15亿元,母基金中50%将用于投资中试项目;母基金的另50%将用于面向社会发起设立18个子基金,投资转化及产业化项目,总规模将超过30亿元;北京银行将通过集团授信的方式,为研究院参股企业提供债权融资,授信规模约5亿元。

  通过以上多种渠道,形成了政府资助(重点支持前瞻技术研发)、知识产权基金(重点投资技术研发)、协同创新子基金及社会投资(重点投资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银行信贷等覆盖创新链的资金链。

  人才从哪里来?目前,研究院从共建高校双聘75位学术所长及首席科学家,负责把握技术发展方向;从海内外公开招聘了268名专职产业研究教授(其中博士206人)从事技术研发;聘请了一批专职工程师和优秀的实习生支持科研工作。双课堂、双导师、双身份、双考核产业领袖计划已在部分大学先行先试,并将向教育部申请专门的招生指标。研究院的经营性平台,则公开招聘职业经理人担任负责人。

  目前,研究院还在美国硅谷和国内南京、杭州等多地建设了分院,初步形成了北京及美国研发,地方成果转化,产权共享的人才布局和发展格局。目前已有96名来自斯坦福大学等院校的专家成为双聘教授,进入研究院的专家库。

  机制创新:多主体合作,多形式转化

  今年,包头、武汉、乌鲁木齐等地的柴油车,将逐步应用一项柴油车尾气排放减排新技术,安装一个喷枪,排气管里排出的氮氧化物就能变得干净了。原理并不复杂,但如何在高温和快速的条件下精确喷出适量的尿素并不是件容易事。研究院大气治理协同创新中心负责成果转化的姚文生说,这项成果来源于北大、北工大、北理工三所高校和陕西、浙江的两家企业的协同配合。

  对于一些已经完成研发的成果,则向社会招募产业化团队,实现协同创业。研究院实施的我创新你创业计划,由创新基金从研究院成果中遴选项目,入选的社会创业团队出资不少于10%,其余资金由基金出资,共同组成企业创业,落地政府将给予支持。目前已有5个项目成功组建企业,其中团队出资30%50%

  研究院发现或推动关键应用研究在高校突破,然后再让领域内企业承担产业化的过程,形成一条龙。王茤祥解读说,目前,已从国内外推荐的386个项目中遴选了66个项目。这些项目都经过研究院的严格评审,其中,研发金额超500万元的重大项目还要经过国际专家同行的匿名评估。

  研究院正在实施的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工程,则面向中小企业量身定制研发技术,企业出题目,由企业与研究院共同出资,并申请政府立项资助,研发完成后企业转化,按销售额提成或按年收费的方式回报研究院。王茤祥说,这些探索都将实现成果转化专业化分工,提升成果转化成功率。我们正在形成别具特色的科研和成果转化模式。”              

                                                 (来源:人民日报 201591   记者 余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