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突破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时间: 2011/05/05   作者:   点击:

——西北农林科大探索产学研有效结合体制纪实

农业科技成果从校园到田间地头“最后一公里”如何突破?如何发挥好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农林类高校如何找准产学研结合之路?围绕这些问题,记者日前来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进行了深入的采访。

建设科技试验示范站

科技推广让农民日子“节节高”

4月,细雨中的秦岭山区,片片灰色的猕猴桃果树与棚架成为陕西省眉县独特的风景。在西农眉县猕猴桃试验示范站,正在田间进行果树嫁接的赵大爷高兴地告诉记者:“西农专家教俺学会了舌接技术,提高了果树的成活率,收入也提高了。如今,家里有了小汽车,还供养着两个大学生。”

“要是没有猕猴桃试验站、没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眉县联合开展的科技入户工程,就不会有眉县猕猴桃产业现在的大好形势。”眉县农业局副局长丁廷感慨地说。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眉县政府合作实施“猕猴桃产业化科技示范与科技入户工程”以来,眉县农民人均猕猴桃收入从2006年的830元提高到2010年的3400元。如今,猕猴桃已成为眉县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

清明前后是瓜农的忙碌之季。44岁的瓜农冯朝阳在大棚前告诉记者:“种了8年甜瓜,是科技推广让俺尝到了甜头。”他采用了专家推广的四膜覆盖技术,甜瓜上市时间比以往提前了10多天,种瓜收入也从每亩4000元提高到过万元,日子就像瓜蔓“节节高”。

西农甜瓜试验示范站推广“工厂化”育苗等新技术,帮助阎良成为中国最大的早春厚皮甜瓜生产基地,帮助16万农民人均年增收1000元。西农山阳核桃试验示范站,指导农民将嫁接成活率从10%以下提高到95%以上。西农安康水产试验示范站,推广具有净化水质作用的滤食性鱼类新品种和生态养殖技术,使水产养殖成为带动陕南沿江农民致富的新产业。

西农白水苹果试验示范站,重点示范推广了间伐、改形、病虫防治、肥水调控等关键技术,5年来,白水县50万亩苹果产量增长17%,优果率提高20%,果农人均收入超过3800元,苹果收入占到22万农民人均收入的70%以上。西农米脂和清涧红枣试验示范站,将新技术成果辐射陕北200多万亩红枣,使红枣效益增加了近10倍,实现了陕北山地农业产业发展与退耕还林的统一。

推广效果与职称挂钩

让从事推广的科研人员安心

作为首批科研人员,2006年,园艺学院副研究员李省印与学校多位专家一起将科研场所从校园搬到了200多公里外的阎良农村,他们的身份也从“研究员”变成了“推广研究员”。谈起这5年,李省印说自己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前从办公室出来就是试验基地,去基地做完科研转身回办公室写论文。如今在示范站,则是在农业推广过程中,遇到什么难题就研究什么,研究与农业生产真正结合起来了。

与城市生活相比,示范站里的生活相对艰苦,但很好的个人发展前景与学校的配套政策让他们安心。在站里,专家每天的最高生活补助是180元。

在个人发展方面,西北农林科大给予农业科技推广专家充分保障,不一定要发表论文,只要是为农业发展作出了贡献,通过特定的指标体系,就可以拥有农技推广研究员、副研究员等高级职称。

“把农业科技推广的效果与职称晋升挂钩,我们从事研究的成果得到了认可,工作有了更大的动力。”西农甜瓜新品种示范专家杜军志说。5年间,杜军志带领9人专家团队在阎良区研究推广早熟厚皮甜瓜新品种,每年为瓜农创造的纯收入高达3亿多元。农技推广成果显著、发表论文较少的杜军志,成为西农在职称晋升中“推广教授”的首批受益者之一。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有一个特殊的管理部门——科技推广处。这个部门专门负责学校农业技术推广的管理和服务工作,这在国内高校之中应该是绝无仅有的。学校在岗位设置中单列“推广类别”,在职称晋升中单设了“推广教授”,在“人才强校”战略中专设“推广专家支持计划”,在经费投入中设立“推广专项”,充分调动了广大科教人员扎根一线、服务“三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试验站成学生实习基地

科技推广促教学和人才培养

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理念,有效促进了人才培养工作。学校在区域主导产业中心地带建设的试验示范站,成为重要的教学实习基地。近3年学校有3800多名本科生到试验站进行课程实习或生产实践,有50名研究生在试验示范站完成学位论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环学院环境与科学专业2008届毕业生张磊,在学校水产试验示范站的支持下,联系5名同学成立了安康汉水兄弟水产有限责任公司,成为安康网箱养殖水产的最大户。目前,学校有40多名大学生、研究生在试验示范站担任科研助理。

5年,学校在各试验站培训农民技术员两万多人次、培训农民30多万人次,适应了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学校也获得了国家和省部科技项目的重要支持。

“今后几年,将是我们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体制的新阶段,以贡献为宗旨,在服务中求发展,我们将培养农业产业发展急需的创新拔尖人才,解决农业产业发展的重大科学和关键技术问题,面向区域主导产业的技术集成和推广应用,实现大学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相互促进,更好地发挥大学在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擎作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张光强说。

(摘自:《中国教育报》 2011428  1版、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