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多维协同”模式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时间: 2018/07/10   作者:   点击:
 “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目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对高校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湖南农业大学秉承“质量立校、学术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不断探索,创建了“多维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在长期教学实践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探索“泛在实践”方法 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适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需求,深入推进高校双创教育教学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时代命题。在新形势下,高等农业院校持续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如何培养具有双创高素质的涉农生物学人才?湖南农业大学在探寻“泛在实践”改革进程中,找到了答案。
  自2003年以来,学校遵循教育规律,聚焦主要问题,综合运用调查研究、比较研究和行动研究等多种方法,边研究、边实践、边提升。学校以实践教学改革为切入点,针对双创教育中教学方法单一、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问题,学校把“做”(实践性教学)和“学”(理论教学)相互融通,通过推进基础训练、综合提高和研究创新的融通,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的融通,实践教学资源与在线富媒体的融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融通,形成了以“四融通”为特征的“做学一体”方法体系,实现了学生创新思维训练和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在双创教育的“泛在实践”实施中,学校将国家级别、省部级、校级生物学教学科研平台面向所有涉农专业学生开放,虚拟仿真实验室全天候在线开放,加强院级、校级孵化基地建设,增设素质拓展项目,打造双创教育无时无处无障碍协同对接,互联共振的“泛在实践”培养方式,使双创人才培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先后涌现出了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和表彰的优秀村官彭万贵,创办公司帮助洞庭湖区藕农解决销售难题、年销售5000多万元的彭思华,创办公司帮助橘农解决病虫害防治难题、年销售额达千万元的莫博程,创办公司带领青海藏区农牧民脱贫致富、年销售达6000多万元的索南才让等一大批双创优秀典型。
  坚持“多维协同”理念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深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对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别是创新创业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多维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根据教育部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的方案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学校相关文件要求,从目标、课程、方法、教师、环境和评价等维度协同开展双创人才培养,着力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在目标维度上,本研衔接,统筹培养目标,引领双创方向。学校以面向三农和服务社会为宗旨,将“面向‘三农’,服务社会”的理念贯穿到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等生物学相关专业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的各阶段和全过程中,贯通本科生和研究生层次,衔接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有情怀、有知识、有能力的双创型人才。
  在课程维度上,科教融合,重构课程体系,夯实双创基础。坚持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将科研项目融入教学课程,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科研方法融入实践教学,打造双创教育“泛在实践”平台;大力推进知识结构体系更新,重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体系,强化了双创教育类课程,夯实双创基础。
  在方法维度上,做学一体,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双创思维。以教学资源建设为抓手,倡行移动互联网APP等新技术、新方法与新手段,推动混合式教学改革。以专业和学科文化传承与“国际植物日”等生物学系列主题活动为导向,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塑造了学生的专业品德与素养。以形式多样的实践技能大赛为载体,磨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技能,强化学生竞争意识与团队精神。
  在教师维度上,师资互补,优化团队结构,凝聚双创力量。通过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加强教师梯队和教学科研团队建设,积极引导教师将自身发展与学科发展融为一体,强化团队意识,创造事业留人和感情留人的良好环境,以优秀团队和杰出人才为主导,建设一支专业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在环境维度上,资源共享,完善支撑条件,打造双创环境。实行资源共享,“科学研究平台+实践教学平台”和“教学科研平台+技术服务平台”互通运行,以科研课题、创新平台、开放课题与创新项目为依托,传帮带送和朴诚奋勉为底蕴,以国际交流和学科交叉为抓手打造双创环境,不断提升学生的科研素质与双创能力。
  在评价维度上,过程监管,健全评价机制,强化双创保障。实现全过程监管,健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的论证审定、课程考试方法、操作技能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教师考核、毕业生评价、用人单位评价等多方评价机制,强化双创保障。
  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推进双创人才培养
  2013年以来,“多维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先后在本校多个学院相关专业全面实施,在国内多所兄弟院校推广应用,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效,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示范引领作用,并在全国同类高校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目前,学校参与的“三下乡”“双百”科技富民工程等活动已规范化、制度化,为大量涉农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惠及全省几十万农民。2013年以来,博士生参与学校组织的“博士团”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多次被中宣部门等六部委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
  近几年成功举办的“亲近植物,走近健康”“国际植物日植物生产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展”等生物学科系列主题活动与形式多样的科技竞赛,形成了良好的品牌,在全国同类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等方面产生了广泛的示范辐射效应,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当前,学生参与创业团队的人数越来越多,从2015年的1.59%增加到2017年的2.91%,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持续提升。2013年以来,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3%以上,初次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先后有16个大学生创业团队依托协会资源进行创业。
  2013年以来,先后获双创奖励1200余项,省级一等奖以上奖励380余项。产生了国家教学团队两个、教育部门高校科技创新团队两个、农业部门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3个、省优秀教学团队6个和省创新团队6个;年均到位科研经费近两亿元,获得国家科技成果奖25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00余项;审定新品种300余个;获授权专利1400余项;学校选育出的油菜、水稻等新品种和形成的实用技术成果推广覆盖全国。
  2013年以来,获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70项、省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154项、省级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239项。在“多维协同”人才培养模式项目实施过程中,共编写省部级以上规划教材67部,建成中国大学慕课两门、省级以上精品课程和数字资源课程22门。在“多维协同”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明显提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高度评价:“我的研究团队中有许多湖南农业大学生科院毕业的学生,他们既具有扎实的生物学理论知识,又具有很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农大生物学人才培养模式很成功。”
  通过“多维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和推广,生物学相关专业和学科核心竞争力持续显著提升。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与动物科学自2014年开始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学科以来,排名持续上升,生物学科在国家第四次学科水平评估中获B档,进入全国前30%,处于全国农林院校前列。“多维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创建成绩斐然,为“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转型新常态下提出的新要求,在新的形势下,湖南农业大学站在创新时代前沿,以前瞻性思维应对时代需要,通过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高服务“三农”、服务社会的发展水平,以帮助更多的学生参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变革大潮中,为中国创业历史性新时期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和生力军。
  (转自中国教育报2018年4月11日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