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湖南农业大学章程》

时间: 2012/05/02   作者:   来源:

  416,新闻中心记者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委员会主任委员官春云教授、园艺园林学院石雪晖教授、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燕凌教授,校党委副书记彭克勤教授。专家们围绕《湖南农业大学章程》讨论了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推进教授治学;二是如何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做好社会服务;三是如何推进文化传承,我们农业高校如何做出特色,发挥优势;四是如何完善治理结构,推进民主管理。 

    

  落实《章程》精神 推进教授治学 

  记者:近年来,随着对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及相关问题研究的深入,教授治学成为近年高校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我校《章程》在推进教授治学方面也作出了明确界定,在《章程》中是如何界定教授治学的? 

  彭克勤: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先生指出:大学,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关于教授治学,在我校《章程》中也有特别体现。通过设立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和教授委员会,这几个处理学术性事务的委员会主体都是由教授组成的。我们要充分发挥教授在治学中的作用,并规定每个学院要成立以教授为主体的相应机构。 

    

  记者:很多高校都很重视发挥教师在学校各项事务特别是学术事务中的作用。官院士,您作为学校教授委员会主任委员,请您谈一谈我们学校教授委员会的运行情况? 

  官春云:我校的教授委员会建立于2009年。人员是由全校教授民主选举产生的,主要职责是参与管理决策咨询。如学校目标管理方案的修订、学校章程制定以及十二五规划制定等。 

    

  记者:教授委员会制度的本质是教授治学请问专家们如何理解教授治学 

  官春云: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治学科、治学术、治学风、治教学等四个方面。 

  第一,治学科。加强学科建设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建立特色学科是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办学科,首先要明确学科的建立是要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的。同时,还要明确学科建设方向,学术团队中有好的带头人和合理的学术梯队(老中青相结合的学术梯队),在科研方面要注重经验的积累,加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 

  第二,治学术。搞学术是为了国家经济和社会的需要。我们要扎扎实实地把学术工作做好,做出一系列创新性的贡献和成果。教师要积极搞好学术研究,做好学术工作。另外就是杜绝学术腐败,对抄袭等行为进行严厉处罚,决不姑息。 

  第三,治学风。学校有学风,教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都包括在其中。教风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是教师道德、才学、作风、素养、治教的集中反映。教师要把培养人才作为重要工作,疼爱学生、对他们因材施教。教风也会影响学风,作为一个教授也要率先垂范,带动学生、言传身教。 

  第四,治教学。治教学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老师应该把教学工作做好,提高教育质量,理论联系实际,分析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等,这是在教学领域我们主要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抓好教学改革也是一个比较长期的任务,抓教改就是抓教学,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首先要将教学与育人相结合;其次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再者,抓好教学改革,把教学改革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 

  彭克勤:我们十二五规划体现把农科作为特色发展。因为在农科特色这方面我们办学的历史较悠久,有一群像官院士这样资深的教授,教授治学就是要充分发挥教授的作用。 

  石雪晖:我认为教授治教,教授应该给本科生上课。我校在这个方面是做得很好的,这一点要坚持。因为本科生也是喜欢教授给他们讲课的。所以我觉得,教授应该主动承担一些本科生的课程任务。教学育人是很重要的,学生和老师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李燕凌:教授治教,还包括一个内容,就是充分发挥像官院士、石教授这样的老教授对中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提高我们教学队伍整体的教学水平。这也是教授治教的一个内涵,同时也是一种示范作用。 

    

  坚持产学研结合 服务三农 

  记者:坚持产学研相结合,服务三农是我校长期以来的办学特色。《章程》对这方面的理念进行了凝练和表达,请各位专家们谈一谈。 

  石雪晖:在《章程》的序言中指出:在长期的办学实践和探索中,学校秉承湖湘文化的优良传统和朴诚 奋勉 求实 创新的校训,坚持质量立校、学术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立足湖南,面向全国,服务三农,服务社会,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推进文化传承和创新,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培养高素质人才,积极探索学生素质拓展活动教育体系,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育人特色,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为国家特别是湖南省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良好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声望。 

  在《章程》中第三章学校功能的第十三条指出:学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开展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推进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在第二十一条指出:学校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推进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在这些方面都作了很详细的规定。 

  彭克勤:现在培养人才的模式不再是过去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了,而是将产学研相结合,把学校产生的成果,运用到社会中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积极参与,让他们提早接触社会,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到走入社会就业时,学生很快就能适应了。 

  李燕凌:随着现代大学教育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向现在的大众化教育的转变,我们对大学生的要求也从传统的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发展,所以从这个要求出发,加强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能力建设,能力培养,特别是基地建设这样一个基础性的平台,是非常重要的。 

  石雪晖:学校在服务社会方面,是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的。在2010年的科技大会上,我校在服务社会方面所做的工作得到了充分的肯定。我们的双百科技富民工程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工程在全省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我们选派了100余名科技特派员和3名科技副县长;与300多个涉农企业签署了科技项目合作协议;在全省各地建立了200多个不同类型的科研、品种繁育和示范推广基地,共开发推广动植物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400多个(项),农作物应用面积达2亿亩以上,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记者:今年中央的1号文件提出,要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可以说为科技服务三农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石教授,您在澧县推广葡萄种植的故事已经闻名遐迩,广为人知。您能谈谈您服务三农的体会吗? 

  石雪晖:成绩是我们团队共同努力做出来的。我觉得做好三农服务首先要提高认识,也就是说我们专业老师不能总是待在学校,要多到农村去,把文章写在大地上,要把成果留在农民的口袋里。这样才能做好三农服务。每当他们在生产中出现问题的时候,你去帮他解决了,他总是对你说一句话:你为什么不早来呢?这句话是问到了我们的心坎上。我们怎样为三农服务,作为一名农业院校的教师,这是对我们的一个要求。 

    

  记者: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您觉得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最需要解决的困难是什么? 

  石雪晖:我觉得最核心的问题是科技,农民朋友是需要科技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怎样搞好农业科技,农民是很渴望科技的。如果你到哪里讲课,家家户户都托你到他家,其中有一户来不及去的话他肯定很伤心的。说明了农民朋友对科技的需求是很急切的。 

    

  记者:文科的学院在这一块可能不是直接靠技术去服务,那么我们认为他们的优势在哪里呢? 

  石雪晖:他们的优势很强,我们把技术送上门,农民们很高兴,怎么样提高农民的素质来培训农民,教会他们专业技术,我觉得这是文科的优势所在。在政策方面,在综合素质方面,怎么样提高农民的素质是很重要的。 

  官春云:我们学校职业教育也积累了一条经验,通过教育产生辐射作用,先抓好几所重点职业高中,然后再往下辐射到班级,再辐射到农民,产生一种链式反应。 

  李燕凌:农民作为生产力,作为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它对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至关重要,要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发展问题,必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这需要文科类知识的补充。我们在送技术上门的同时,还要向农民说明技术的重要性,给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将产学研结合使科学技术尽快辐射到农民手里,这就是文科的优势所在。 

  彭克勤:文科领域包括了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它是综合性的,除了科学技术以外还有社区建设、法制教育、经济管理知识等等这些文科的特色,都很有文章可作。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 推进文化传承和创新 

  记者: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对我校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是一股强劲的东风。请问李院长,《章程》本身作为现代大学制度化的一个成果,在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有哪些具体的体现? 

  李燕凌:我理解的文化有三个层面: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我们的《章程》就是一个制度文化的成果。在我们学校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大学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针,《章程》的第四条明确地规定了大学要落实党和国家的相关方针政策;第二,大学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我们章程里面也明确地规定大学应当要执行举办者的教育教学质量,包括教育教学标准。特别是中国的大学特色就是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文明道德教育;第三,弘扬科学创新的精神,《章程》里在第五条做了类似的规定:我们学校在促进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都彰显了《章程》对科技创新的体现。科技创新是近代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提出的民主与科学两个旗帜,贯穿在现代大学的全程;第四,我们在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也在塑造和发扬我校自身的文化。刚才石教授也讲到在序言中就体现我校传承湖湘文化,同时要实现朴诚 奋勉 求实 创新这个湖南农业大学特色的自身文化。 

  彭克勤:包括校歌、校旗、校徽都是对我们湖南农业大学特色的高度概括。 

    

  记者: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是文化传承创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您作为人文学院的院长,请您谈谈我们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情况。 

  李燕凌:我校是以农学为优势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在我校是一个后起学科。这些年来,校党委、行政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高度重视,我们按照《章程》的规定,学科建设要为地方和国家的经济发展服务,在这方面我校形成了一批比较有优势的学科,比如说农林经济管理,农村职业教育,以及推进双百科技富民工程中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这些学科都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优势学科。第二,在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方面,我们也积极地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发展,紧跟时代的要求,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第三,我们的学科体现了依托农科的优势,有一些新的领域在全国也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如农村公共危机管理、农业科技服务,我校农业科技服务的博士点是全国唯一的博士点,即将成立新农村建设研究院,包括农村信息产业化示范省的建设都有我们学科成长的支撑。学科支持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反过来带动和支持了我们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发展。 

    

  记者:我们农业院校在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如何做出自己的特色? 

  彭克勤:作为一个高等学校,不管是以什么为特色的高等学校都承担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特殊使命,我们学校也是如此,我们应该要树立一个文化育人的理念,将农耕文化、湖湘文化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我们文化的引领作用,把我们高校作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重要阵地。  

  李燕凌:我认为我校首先要发展以农学为主的优势学科,同时要大力推进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作为学校层面要抓住一些重点学科,尤其是省级和国家级的重点学科,从人文社会科学这一块来说就有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等省级重点学科。然后我们要推动一批新的省级重点学科的进步,打造一批有竞争力、影响力的管理学科。 

    

  完善治理结构 推进民主管理 

  记者:《章程》规定了学校的内部治理的结构,就是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那么,民主管理在这个构架中有怎样的地位和作用,彭书记,请您谈一谈? 

  彭克勤:我们讲的现代大学的局势就是要充分体现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因此《章程》对于民主管理作出了重要规定,包括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民主管理这一块我们也在《章程》中特别规定了党委领导的职责以及校长负责的权利和职责,教职工有哪些权利和职责也进行了规定。在准则的第七条就特别写到:我们学校要实行信息公开制度,要定期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并由校长作报告,也要求学校利用各种媒体公布学校重大事项,接受教职工、学生和社会的监督。我觉得这个就是学校层面要推行民主管理。 

    

  记者:校务、党务和院务公开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章程》在学校加强民主管理,保障教职工的民主权利方面做了那些规定呢? 

  彭克勤:《章程》中规定了信息公开,我们通过网络、信息栏、教代会等途径让大家都知晓校情,还可以进行相互监督。特别是对于干部任免、职称评聘、职务晋升这一块在正式下文前都有公示,互相进行监督,这是民主管理很重要的体现。在《章程》中特别规定了教职工有申诉制度(学校正准备出台申诉的相关规定),对单位、组织处理意见不满意是可以通过这个合法的途径来申辩申诉的。这一方面很好地体现了民主管理。学校在进一步推进民主创新形式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 

  李燕凌:《章程》的制定本身就体现了民主管理。我理解的就是在内部治理加强民主管理,体现现代大学教育治理理念的一种优化。在现代大学里面,有三种核心权利:一个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解决了行政权力;第二是教授治学,体现一种学术权力;而民主管理体现的是民主权利。从根本上说是体现了广大教职工在社会主义办学的主体地位。 

  官春云:我们还要树立一个基本观点:管理就是服务。 

  彭克勤:对,校领导、中层骨干等管理人员都是为群众、为师生服务的。校长定期向教代会报告工作、院长向院里报告工作都是民主管理的体现,保障了大家的话语权、知情权和监督权。 

  李燕凌: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讲,民主管理对于现代大学的治理有几个意义:第一,汇集全体教职工的智慧,号召大家共同治校;第二,体现现代大学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每位老师的权益,反映广大教职工的诉求;第三,民主管理活跃了管理形式,把传统的管制型管理转变为现代的服务型的管理。 

  彭克勤:国家有宪法,学校有章程。从学校的层面来讲,《章程》是所有制度、条例的最高形式。实际上民主管理还包括教务公开、党务公开、业务公开、民主决策等一系列制度。今后,我们在进行民主创新方面还需要作进一步探索。  

    

  编者:《湖南农业大学章程》的发布和实施是我校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意义的一件大事,《章程》是学校的办学宣言,依法办校、依章办学,全面贯彻实施《章程》,完善治理结构,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我们刚刚迈出了第一步,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我们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