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敦荣:加强中国的院校研究理论建设 助推高校提升办学水平

时间: 2016/11/07   作者:   点击:

  我国院校研究并非始于引进美国院校研究概念和理论之后,而是与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同生共长发展起来的。建设中国的院校研究理论是一项有别于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任务,它既是提高院校研究专业化水平,培养专业化的院校研究人才,促进高水平高校建设的需要,又是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学科走向成熟的需要。 

  关键词:院校研究;高等学校;高等教育;中国 

  谈到我国院校研究的发展,学者们往往都认为是借鉴美国院校研究的范式发展起来的。其实,这里很多人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在我国学者引进美国院校研究的概念之前,就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期,在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发展之初,我国不少高校都成立了高等教育研究室、研究所或办公室等机构。尽管它们都以高等教育研究为名,但实际上,除了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之外,多数研究机构都承担了大量的本校工作研究任务,即院校研究的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院校研究并非始于引进美国院校研究概念和理论之后,而是与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同生共长发展起来的。当然,后来学者们对美国院校研究的介绍对于我国的院校研究起了促进作用。 

  这样说来,我国院校研究的发展已有30多年的历史,在看到它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尤其是对高校办学所发挥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一个不能否认且令人尴尬的事实是,理论发展的滞后,严重地制约了我国院校研究应有作用的发挥,也直接影响了院校研究在高校的地位及其被认同的程度。加强院校研究理论建设,提高院校研究水平,不仅是我国促进院校研究专业化发展的需要,更是我国高校提高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不断提升办学能力、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要求。 

  一、院校研究专业化要求加强中国的院校研究理论建设 

  就从事院校研究的机构和人员看,我国院校研究的规模是相当可观的。在全国高校独立设置的数以千计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中,除极少数以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为主要使命外,其他大多数都以院校研究为主要职能。此外,很多高校还在教务处设置了教学研究科或办公室,负责研究学校教学改革问题。客观地讲,这些机构中的大多数所开展的工作主要是根据高校领导的要求,对有关工作进行论证或设计,或者为学校准备各种申报材料或行政文件,有的甚至沦为高校领导的写作班子。这就是说,我国院校研究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很多。从高校治理角度讲,在我国高校领导管理中,人治色彩浓厚,领导个人意志主导办学。这种情况已成为我国高校领导和管理的常态,各级领导一上任,就获得了对学校办学的主宰权。由于一些领导本身缺乏对高等教育理论的学习,加之高校领导与管理过分行政化,领导意志往往与高校发展要求和高等教育规律有一定距离,如果成为高校办学的主导思想,非但不能给学校办学带来福音,相反还可能误导学校办学,延缓学校发展的步伐。领导如果民主意识较强,在办学中可能还会征求其他人的意见或建议;如果缺乏民主意识,则可能刚愎自用,仅凭长官意志行事。令人十分遗憾的是,在我国高校,科学决策、科学办学的意识和机制难得一见。就院校研究本身而言,从事院校研究的机构和人员并不是专业研究机构和专业研究人员,他们属于行政序列,这就决定了他们不得不遵循行政组织原则行事,按照下级服从上级的要求开展工作,缺少专业判断与建言,缺乏专业性。很多院校研究人员的地位不高、作用有限,部分研究人员的能力、水平有限;缺少院校研究理论指导,往往凭经验解释和分析学校情况,或借鉴其他高校的做法,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的干脆唯领导意志是从,领导怎么要求就怎么论证。院校研究理论缺失,导致院校研究的科学性不高、可信度低、权威性不能保证,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影响院校研究专业化水平的多种原因中,有的属于高校领导管理体制机制问题,有的属于高校领导管理传统与文化问题,有的则与院校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有密切关系。前二者超出了院校研究的范畴,所以在这里不做讨论。但院校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的专业化却与本研究的主题密切相关。我国院校研究机构主要由高教所(室)、发展规划处(办)、政策法规处、教学评估中心、教学研究科等充任,从严格的意义上讲,这些机构不是院校研究机构。所谓院校研究机构,是指高校所设置的专司研究本校发展与改革问题、为学校提供基于信息统计与分析的科学的工作研究报告或行动建议报告的机构。院校研究机构本质上是一种事业参谋咨询机构,研究本校问题、基于信息统计与分析、产出工作研究报告或建议报告是院校研究机构的三大主要特征。院校研究机构作用的发挥有赖于其独立而专业的研究工作,其研究不受学校领导意志或上级政策文件的左右,研究结果是研究人员基于科学研究和专业判断的产物,服从于院校研究的逻辑,遵循科学思想与方法的指引,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但在我国相关研究机构中,上述要求都还难以做到,其中的缘由之一就是我国院校研究理论建设还不能满足需要,院校研究基本理论建设滞后导致院校研究机构的研究工作缺少科学理论的支撑。另外,上述机构的工作人员大多不是专门研究人员,主要是行政编制人员,多数人不但没有接受过院校研究的专门教育和培训,而且很多人连高等教育学理论都没有接触过。在自身的院校研究和高等教育理论修养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他们是很难开展专业化的院校研究的。不论是从院校研究机构还是从院校研究人员看,提高专业化水平都是非常必要而急迫的。 

  提高院校研究专业化水平,必须加强中国的院校研究理论建设。有人可能会说,美国有发达的院校研究理论,我们可以拿来就用。不可否认,美国院校研究发展起步早,成果多,积累丰厚,形成了比较发达的院校研究理论。向美国借鉴和学习是必要的,但是由于中美两国国情不同,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不同,高校办学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不同,美国院校研究理论在我国的适应性和适用性是有一定限制的。建设中国的院校研究理论,发展中国的院校研究技术与方法,开发中国的院校研究工具,是繁荣我国院校研究,发挥院校研究促进高校科学化办学作用的必由之路。 

  从院校研究专业化的角度讲,中国的院校研究理论建设可以主要在以下9个领域拓展:院校战略规划与决策研究理论;院校组织与效能研究理论;院校制度与管理研究理论;院校课程与教学研究理论;院校人事与人力资源建设研究理论;院校财务与资源开发研究理论;院校社会关系与开放办学研究理论;院校学生指导与服务研究理论;校园环境与后勤研究理论;等等。此外,与之相关的还有院校研究技术和工具的开发。这些领域大致涵盖了我国院校研究的主要职能范围,相关的理论建设有助于院校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秉承院校研究的逻辑,遵循科学理性要求,从国情和校情出发,准确适切地评判高校办学与发展状况,合情合理地提出解决有关问题的对策。 

  二、培养院校研究专业人才要求加强中国的院校研究理论建设 

  专业化的院校研究需要专业化的研究人才。诚然,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门类众多,办学层次和类别多种多样;高校办学职能多样,部门林立,人员数量庞大且科层化严重,关系纵横交织。因此,院校研究人员不仅应当熟悉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办学要求,而且应当熟知高校运行规律。 

  20世纪80年代初期厦门大学高教所率先举办高等教育学研究生教育以来,我国部分高校陆续开办了高等教育学硕士和博士教育,培养高等教育研究人才。本世纪初期,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开始在硕士和博士生培养中陆续开设了院校研究、大学战略规划、高校管理实务等教学科目,后来又进一步将院校研究列为主要研究方向。2014年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正式将院校研究列入高等教育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并开设了相关课程。这些努力都是为了培养专业化的院校研究人才。 

  培养专业化的院校研究人才,必须加强中国的院校研究理论建设。诚然,由于高校学科专业领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院校研究专业人才不会只有高等教育学科一个来源,还可以通过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工学、理学等各学科来培养,但不容置疑的是,高等教育学科应当为院校研究输送大批专业人才,成为院校研究专业人才的主要来源。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第一位,高校数量众多,需要数以万计的专业化的院校研究人才。显然,单靠一个学科、一两家培养单位不可能满足我国高校对院校研究专业人才的需求,要有更多的高校、更多的学科参与到这个行列中来。 

  繁荣发达的院校研究理论是院校研究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石。从专业人才培养课程的角度讲,中国的院校研究理论应当重视在以下研究领域加强建设:高校发展理论研究;高校校情分析理论研究;高校发展政策与咨询理论研究;高校发展数据采集与发展模型建构理论研究;院校研究方法论与相关工具研究;院校研究专业人员职业素养理论研究;等等。这些领域与上文提到的各领域有交叉,但也有不同。上文谈到的理论研究领域主要是针对高校院校工作的,这里所谈的各领域主要是针对院校研究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不同,要求也不相同。 

  三、创建高水平高校要求加强中国的院校研究理论建设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经进入了大众化后期阶段,毛入学率超过了40%。据预测,未来3~5年内将突破50%,我国高等教育将进入普及化阶段。从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看,进入大众化中后期阶段以后,高校将面临转型发展的任务,即要从重视规模扩张转变到稳定规模、重视内涵和特色建设的战略上来,以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我国高校办学水平虽然在不断提高,但步伐缓慢,与先进国家高校仍有较大差距。总体上,我国高校发展还处在爬坡阶段,从高校的生命周期看,各级各类高校主要处于由创业阶段向兴业阶段过渡的发展时期,分别处于一个大斜坡高低上下不同的位置,处于这一发展阶段的高校迫切需要院校研究理论的指导。 

  实现转型发展,创建高水平高校,需要建设中国的院校研究理论。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理论日臻丰富,不可否认,高等教育学科理论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同样不能忽视的是,因为高等教育学科理论的抽象性和宏观性,它对具体高校办学的指导作用不是直接的,实际效果还不能完全令人满意。这就是为什么经常听到一些高校领导抱怨,很多高等教育研究的论文和著作所阐述的理论或观点都是对的,但却不能指导高校的办学实践,有人形象地比喻为“天马行空”,不接地气。这就是常常为人们所诟病的理论与实践是“两张皮”。其实,要求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服务高校办学实践,表面上看并无不妥,但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目标指向主要不是为了解决现实的高校办学问题。这就犹如经济学研究并不解决企业的具体生产问题一样,企业的生产问题是由管理工程学科和工商管理学科解决的,经济学则从学理层面为管理工程和工商管理学科提供理论基础。 

  指导高校办学,需要加强与之相适应的中国的院校研究理论建设。院校研究理论不仅应当为院校研究人员服务,为培养院校研究专业人才服务,还要为指导高校办学服务。从指导高校办学的角度讲,建设中国的院校研究理论应当重点加强以下8个领域的研究:高校办学理念与定位理论研究;高校办学环境与战略理论研究;高校发展愿景和目标理论研究;高校办学条件与竞争力理论研究;高校办学历史反思与借鉴理论研究;高校领导艺术与效率理论研究;高校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理论研究;高校治理结构与治理能力理论研究;等等。这些领域主要涉及高校领导与管理层面关注的课题,主要为高校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服务,为办学决策服务。它们与上面两个部分所述的院校研究领域各有侧重,共同构成了我国的院校研究理论建设的基本范畴。 

  建设中国的院校研究理论是一项有别于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任务。笔者同时在高等教育学科和院校研究两个领域工作多年,深感两个领域的理论既有关联又有重要差别。一方面,高等教育学科理论总体上为院校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在学理层面为院校研究理论发展提供指导;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学科理论并不能解决院校研究的具体问题,具体的院校发展问题的解决离不开院校研究理论。当然,院校研究理论不仅能够为高等教育学科理论提供具体、实际的素材,而且还可能开拓高等教育学科研究的新领域,建立实践导向的高等教育学科理论。因此,二者的发展又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说,建设中国的院校研究理论,既是提高院校研究专业化水平,培养专业化的院校研究人员,促进高水平高校建设的需要,又是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学科走向成熟的需要。 

  别敦荣,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育研究院教授、副院长,福建厦门361005 

  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16年第10期第24-2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