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发展简报(总第6期)

时间: 2010/11/03   作者:   点击:

改革发展简报

 

2010年第6期(总第6期)

 

湖南农业大学改革发展处 编印               2010年11月04

                                                 

关于学校“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调研的情况汇报

 

根据《湖南农业大学“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要求,为准确把握学校的发展现状,全面总结发展经验,充分征集各方意见,切实做好学校 “十二五”规划编制前的准备工作,101014日,校纪委书记、规划办主任周仲文,副校级督导唐汇国率领规划办部分成员单位负责同志到各学院进行了调研,各学院党政负责人和教授委员会主任出席了调研座谈会。此前,科学技术处、研究生处、教务处、人事处也分头进行了小规模的调研,1021,周仲文书记召开规划办第一次全体会议,各成员单位汇报了前期调研等工作进展情况。现将调研的情况综合汇报如下。

一、分规划和各学院“十二五”规划编制情况

各学院的党政负责人介绍了各自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进展情况;各分规划成员单位负责人也介绍了分规划的前期进展情况。

1.认真部署,制订了工作方案

学校于93号召开了“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动员大会,发布了《“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各单位均能按照文件精神,布置安排工作。分规划牵头单位组织成员单位进行了开会研讨部署,组建了工作小组,确定了执笔人名单,制定分规划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学院通过党政联席会议或学院全体会议等会议形式召开了“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动员会,也对工作进行了布置,组建了工作小组,确定了执笔人,制定学院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2.集思广益,开展了总结调研

分规划牵头单位到各学院进行了调研,各学院都针对广大师生员工广泛开展调研,集中民智,集思广益,并及时开展了总结,对学院的在“十一五”期间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和诊断,就学院乃至学校的“十二五”期间发展收集了意见,大部分学院都形成了书面的调研报告。

3.梳理思路,明确了发展方向

调研表明,各学院均能及时学习国家宏观政策、结合学院特色,找到了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切入点,一些学院的发展规划已形成了较为明确的思路,拟定了规划提纲和要点。

也有学院提出,希望学校的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先行一步,以便对学院的规划编制起到示范和引领的作用。

二、客观评价了学校“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成就

学校“十一五”规划的定位和发展目标是“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立足湖南、面向全国,服务“三农”、服务社会,以农科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努力把我校建设成为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先进行列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参与调研的学院领导和教授委员会主任们普遍认为,学校较好的完成了“十一五”的预期目标。

学校抓住了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有利时机,办学规模稳步上升,办学空间不断扩大,办学条件不断改善,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完成了原教学实验场719户居民私房的腾地拆迁;顺利通过2008年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并获优秀;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兴建了新图书馆、十教、十一教等教学用楼,拉通了农大路、进行了老校区“提质改造”工程,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信息化、园林式、生态型校园已现雏形;学科建设成效显著,本科专业由36个增加到65个,新增了2个国家第一、二批特色专业建设点,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均由2个增加到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由13个增加到4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由2个增加到1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由36个增加到67个;成功实现了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的突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零的突破。基本上形成了以农科为特色,农、工、文、理、经、管、法、医、教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格局,形成了国家、省、校三级分批重点建设、评估激励机制较为完善的学科专业建设体系。

调研中,大家都认为经过 “十一五”期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各项事业都取得长足进步,办学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为学校“十二五”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调研中反映的主要问题

(一)学科专业建设

调研座谈中,学院领导和老师都从不同的角度谈了对学科专业建设的建议,并结合学校在2008年新增国家重点学科和今年新增博士点的申报的失利的原因分析,认为我校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1.学科专业优势特色不突出

有人认为,我校的传统专业是农学类专业,是农业大学的立校之本,是省内其他院校无法比拟的优势与特色,也是在国内同类院校有竞争优势的学科,就目前而言,优势还不够突出,特色还不够明显,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级平台少,国内领先水平的学科数量远远达不到“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要求,要提高核心竞争力,就应该进一步加大投入,支持做大做强,强化现有优势,突出特色。其他学科也必须与农业学科相结合,才能显现特色,形成自身优势领域。

2.学科专业发展不平衡

我校非农学类硕士学位授权点偏少,工学门类博士点尚未取得突破,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发展缓慢。有人认为,我校已不是单一的农业院校,而是向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发展,一方面,我校的传统的农学学科经过多年的沉淀和积累,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实力,在新形势下申报新增学位点的空间有限,同时传统农学专业就业面较窄,招生规模发展将受到制约。基于此,“十二五”期间应将更多的关注投向一些发展潜力较好的非农学科,如工学类,体艺类等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且招生就业情况较好的专业,还有财力需求相对较小、学科发展空间较大的人文社会科学类。他们认为,这些学科才是学校学科建设的新的增长点,可以花相对较少的财力取得更大的成绩。

3.学校缺乏全局统筹的观念和策略

就这次的学位点申报失利而言,部分学院反映我校在组织申报的过程中,学校缺乏统一部署和宏观政策,没有有效的整合资源,造成学院之间在申报过程中各自为政,资源分散,甚至内耗是导致申请失利的重要原因之一,如工学院、食科院在工学博士点的申报失利就是例证。

4.学科专业建设政策导向不清晰

学校现有的政策对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导向作用不明显,没有体现优质优酬,教师多上课多得酬金,没有建立有效的教学工作业绩与科研工作业绩的可比性,没有充分考虑专业学科之间的差异,如英语、数学、化学等基础学科教学任务重,科研项目申请较难,科研任务完成困难。在对教师的评聘与评奖评优管理上也过于注重科研,轻教学,教师教学质量好与坏无论在课酬上、还是晋升上都没有太大区别,不利于调动教师专心教学的积极性。

5.学校加强学科建设的措施不够具体

学科、平台的建设存在“重申报轻建设”的情况,注重上学科、上平台,但没有形成有效的、常态化的管理和考核机制。有人认为,我校的学科建设重点应该不是在申请新增学位点上,而应该放在现有学位点的建设上,走精品路线。

还有学院建议,学校校园基本建设可以缓一缓,集中财力抓一抓学科专业建设,缩短与兄弟院校的差距。

(二)人才队伍建设

调研中学院领导和教授委员会主任都认为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决定学校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基础,必须高度重视,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人才引进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校人才队伍建设机制不断健全,管理制度日趋规范,专项的人才培养、稳定、引进、培训、选拔、奖励等工作经费投入逐年增加,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兄弟院校相比,在“十一五”期间,人才引进的力度还不够,人才引进的政策没有优势,人才引进效果不明显,特别优秀人才引不进来, 一些人才引进之后因政策落实不到位不能安心工作甚至流失,这些方面已经落后于兄弟院校。

2.人才培养问题

有人认为,一方面,学校在人才队伍建设中,重引进、重选拔、轻考察,轻培养,忽视了人才的后续培养、过程管理、目标考核、科学评价、投入产出情况,即忽视了人才引进的实用性和科学考评与激励机制建立,缺乏后续培养管理和跟踪考核。另一方面,在重视对外引进力度的时候,忽视了对学校现有具备潜力成为学校教学和科研中坚力量的青年教师的培养,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上也应进一步统筹兼顾,合理可持续有梯度的发展。“十一五”期间,学校重点支持了肖浪涛、刘仲华教授等一批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十二五”期间应该把培养的面放大,有计划的分批次对一些有潜力的学科领衔人或青年教师的培养。

3.人才政策方面

有人提出,如“1515工程”等人才引进政策应该合理的考虑学科之间的差异,如工科类和农科类专业的差异,采用同一个标准来操作执行是不科学的,是没有实际执行效果的。

4.人才协调发展方面

学校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全面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离不开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因此在人才发展上应该统筹兼顾,不能厚此薄彼,教学型学科的老师重在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型的老师重在出科研成果,管理人员重在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学校在制订政策时应该给各个岗位的人创造相应发展平台和空间,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形成共同促进、协调发展的良性发展局面。

(三)条件保障

调研中,大家都认识到了要实现“十二五”期间我校的跨越式发展,在学科专业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达到理想状态,条件保障是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可能成为制约发展的最大障碍。

1.财力保障

一方面,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如拆迁安置等)导致我校负债较多、是湖南省高校中负债最多的高校之一。另一方面,财源渠道少,政府投入相对不足导致我校财力紧张,办学经费投入困难是我校现在和“十二五”期间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制约学校发展的一个主要的、现实的瓶颈。

2.资源配置

首先,随着学校的发展,学科的完善,一些服务教学科研的基础设施建设没有跟上学校外延扩张的步伐,如学科、平台专用科研教学用房、实验室、工学学科实训场地等教学资源不足,有些学院办公用房紧张(如东方学院等)。有人认为,学校“十一五”期间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但重点在于拆迁安置的建设上,真正用于服务教学科研的基建比例并不高,“十二五”期间应该将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服务教学科研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如工学实训中心、体育馆的建设等。

其次,资源配置依然存在不够合理的现象,不同单位资源共享不够,教学资源与科研资源也没有实现共享,造成了人力、物力资源重复配置或者闲置浪费。

3.信息资源保障

图书数据库有待完善。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对公共信息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公共信息资源平台建设与使用关系到学校的管理、教师的教学科研、学生的学习等各个方面。有人认为部分学科的图书资料和高质量的数据库较少,尤其是人文社科类图书资料和数据库十分匮乏。还有人反映,学校图书馆外文数据库跟不上科研需要,很多老师收集最新权威英文论文还需要求助于其他高校,学校应该加大数据库的建设,完善图书情报收集,加强信息化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加强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提高教学、科研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实现教师工作与交流、电子备课、题库管理、教学资源、网络信息发布、智能排课、公用教室网上预定与管理、设备网上报修、办公自动化、师资管理、设备管理、实验室管理、学籍管理、成绩管理、招生与毕业管理等系统的正式使用。建立健全信息化服务平台的规章制度。编写和发布管理规范、各种应用系统及平台操作手册,开展对全体人员的信息化技能培训。为学校老师科研教学办公提供基本技术支撑。

(四)体制机制

“十一五”期间学校在加快建设、发展的同时,在党委行政领导下坚定不移地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在校院两级管理、财务、人事制度、后勤服务社会化、公有资源使用制度以及综合治理等方面的改革中取得了较大进展,进一步激发了办学活力。但也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的地方。

1.管理体制

1)财务管理体制。有人认为学校一些财务制度没有充分考虑一些实际情况,还没有给学院更多的自主管理权,财务管理程序复杂,管得太细,对于学院有些正常的教学科研业务支出甚至报不了帐,没有真正实现责、权、利相统一,不利于调动学院的工作积极性。

2)创收和收入分配制度。有人认为学校现有的分配制度,使二级学院承担了繁重的创收压力,为改善教师待遇,学院领导不得已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成教、自考等创收渠道上,造成了学院领导在教学与教学管理上精力投入不足,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与办学质量,另外教师以课时计酬的制度,造成一些院系因人设课、年轻教师疲于上课等现象,没有体现优质优酬。

3)校院两级管理体制。还有人认为学校现有管理体制下,学校职能部门相互间沟通配合、协调不够,造成机关工作任务重,效率低下,而学院受多头管理,疲于应付。机关职能部门在项目申报、评审、评奖方面拿得太多,而普通教师拿得太少,这种倾向不好。目标考核只考核学院,机关处室无法量化考核,要研究、改进。

2.办学体制

“十一五”期间,学校所主办的独立学院——东方科技学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国际学院、成教自考等办学形式为学校建设发展、拓展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应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新形势下,随着生源情况的变化与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也出现了一些需要在“十二五”期间寻求改变的方面:

(1)独立学院。一方面,学校应进一步理顺本部与独立学院(东方科技学院)的关系,母体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专业学院要积极协助学院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不断提高东方学院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另一方面,“十一五”期间,由于发展的需要,学校压缩了“二本”的招生计划,增加了“三本”的招生计划,目前我校“三本”的在校生规模达到1万人,而“二本”的在校生也不到1.5万,“三本”比例较高,随着生源形势与财政拨款政策的变化,应适当调整招生计划。

(2)中外合作办学。目前,我校对外合作办学模式单一,仅有与英国格林威治大学联合开办的工商行政管理和会计专业专科项目(国际学院),办学模式单一,办学层次太低,学生培养难度加大。我校虽多次上报本科合作项目,由于教育部的政策以及其他多方原因,批复工作极其缓慢,严重制约了合作办学的快速、提质发展。

(3)继续教育。“十一五”期间学校继续教育尤其是自考教育给学校建设与发展做出了贡献,“十二五”期间,受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将减少与自学考试招生政策的影响,自考招生形势严峻,有人认为学校应该稳步实现战略转移,即从目前以学历教育为主的成人高等教育,走向以大学后继续教育为核心,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发展的道路,如结合学校特色专业,针对农业系统技术员、农业企业家、农民等开展技能培训班(农业种植、畜牧畜医、农产品检测等),针对农业系统干部(农业局、县、乡、村政府),开办农村政策研讨培训班等。办出特色、办出品牌、形成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向社会开放的办学格局。

(4)留学生教育。“十一五”期间,学校采取设立来华学历留学奖学金(分全额、半额两种)等优惠政策,共招收来华学历留学生23名,为我校扩大国际影响力,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迈开了坚实的一步。今后的发展存在的问题,一是学校给的优惠政策指标已用完,由于来我校就读的留学生基本来自东南亚、非洲等不发达地区,学费优惠政策没有了,生源势必受影响;二是留学生教育工作对学校来说较难实现经济上的效益;三是要加大“双语”型教师的培养力度,为扩大招收留学生打好基础。

()教职员工民生问题

学校的成绩与辉煌离不开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与付出,学校未来与发展更离不开全体教职员工的汗水与智慧,“十一五”期间,学校着力解决与教职员工的工作生活等切身利益相关的民生问题,增强了广大教职员工对学校的归属感、调动了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实现“发展依靠群众、发展为了群众,一切发展成果与群众共享”。

1.教职员工收入问题

调研中各单位均不同程度的反映了教职员工收入较低,生活压力较大的问题,提出“十二五”期间应千方百计进一步提高教职工的待遇。综合起来,一是我校教职员工平均收入较低,生活压力较大。低收入与长沙市的消费之间的落差造成的现实生活压力,影响了他们安心工作,年轻教职员工更是如此,有人举例说明这些具备硕士博士学位的年轻教职员工,每月实发工资只有约八、九百元,拿着低水平的工资,却过着长沙市相对高物价的生活,生活压力较大。二是收入差距较大,差距体现在不同学院之间以及学院与校部机关之间,在学校现行分配制度下,自考招生情况较好的学院相对自考招生情况较差的学院和无创收的机关部门来说,教职员工收入就相对较好,客观上造成了“同工不同酬”的现象。这些都不利于调动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稳定人才,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

2.公共服务方面

“十一五”期间,学校积极推动综合治理改革,配合政府,组建了社区,完成了派出所改制,加强了校区城管综合执法,改善了防范手段,加强了校园安全技术监控,提高了防范能力,确保了校园安全稳定,为全体师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但调研中也反映了一些需完善与改进的地方。一方面,与教职员工生活密切相关的条件需要改进,如教职工生活区水压较低、水质较差,生活小区物业管理水平不高、治安防范综合治理需要加强等;另一方面校园秩序及文明建设需加强,如安拆迁安置小区居民的大办婚丧风俗,影响师生休息的现象;东湖小区等出租房老板在路边对学生喊客、拉客等现象;校园载客电瓶车、摩的速度过快、无序运营带来的安全隐患等问题

四、对学校“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建议

未来的五年,学校将受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减少影响,招生与规模面临严峻的形势。同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三个规划的颁布和湖南省实施教育强省战略政策的实施,将给我校的发展提供的良好机遇。

未来的五年,我校的发展希望与困难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践行科学发展观、科学编制和贯彻执行“十二五”规划,决定了我校的未来发展走向与兴衰成败,综合调研中听取的意见,对我校“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1.学科专业建设——强化优势学科,突出特色学科,扶持新兴学科

整体来说,学校在“十二五”期间应进一步“强化优势学科,突出特色学科,扶持新兴学科”。在学科建设上坚持注重绩效的方针,“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突出重点,继续加强有特色的品牌学科的发展,进一步加强有潜力的学科特别是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基本形成学科带头人加创新团队的学科建设模式。通过加大投入,进一步改善硬件条件,解决队伍建设问题等,使这些新的生长点能尽快形成特色鲜明、有竞争力的优势学科。

同时,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认真搞好社会需求预测,调整和优化本科专业结构,进一步改造传统农学学科专业,努力发展非农学科专业,大力扶持人文社科、工科及体育艺术等专业,在人才引进、学科建设、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2.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引进人才,积极培养人才、扎实稳定人才

学校人才队伍已经趋于稳定,现在主要是需要加大引进人才工作力度,重点学科引进并培养一批国内外有影响的专家学者。同时积极做好人才稳定工作、全面推进学校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切实提高教职员工待遇,减少学院之间收入差距,让教职工在生活待遇上获利,在工作环境上顺心,在切身利益上遂愿,形成“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的新局面,提高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实行津贴制和岗位目标责任制,提高教职工的积极性。

3.条件保障建设——加强财源建设,完善资产管理、改善办学条件

努力开辟筹资渠道,积极争取各级财源支持,降低学校负债规模;充分利用学校和各学院的资源,发挥学科、人才、科技优势,开拓新途径,开源节流。引进新的资金管理系统,严格财务预算执行,强化预算管理,优化支出结构;加大资金稽查力度,有效防范财务风险;切实做好学生学费收缴及欠费催缴工作;积极盘活现有资金,及时偿还银行贷款,降低学校融资成本。

4.管理体制改革——科学完善制度、加强民主建设,推进体制改革

进一步推进学校管理体制上的改革,总结管理经验、强化科学管理,加强各项制度建设,靠制度管人、靠制度管事,促进学校管理科学化、决策民主化,促进学校的全面改革和发展。

改革校、院管理体制,将学校管理重心下移,扩大学院在人、财、物方面的办学自主权。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学术委员会等制度,强化其职能职责,充分发挥其在管理和学术工作中的作用。加强机关工作效能建设,进一步精简学校党政管理机构及人员,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在校院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操作中,必须坚持积极稳妥、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与时俱进的原则,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着眼长远、兼顾当前;分类指导、分层到位,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内涵发展的战略决策上来、把工作重点定位到目标管理责任制上来、把改革措施落实到解决具体问题上来。在改革中不断加强学校领导、抓紧工作进度、保证工作严谨,以前瞻性的眼光推动学校新一轮又好又快发展。要以加强目标管理为契机,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坚定不移的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全面推行校院两级目标管理,完善有利于二级学院发展的激励机制。

5.发展规划编制——科学合理编制,切实保障落实,努力实现目标

有人认为,规划编制如果不注重抓落实,写的再漂亮也只是表面文章,“规划规划,墙上挂挂,纸上画画,最后变成鬼话” 这是以往对一些规划缺乏操作性、科学性,走过场,实际执行又“变样”的一种讽刺。因此,我校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一定要把握党和国家的宏观政策、符合学校现状的前提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约束性指数与预见性指数相结合,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同时,建立与规划编制工作相配套的落实保障机制,未来五年的学校年度计划目标任务都以此为依据来分解落实。

 

未来的五年,是我校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挑战中蕴含机遇,困难中充满希望,如何更好的迎接挑战、战胜困难、把握机遇、真正实现我校走内涵式跨越式发展,科学编制我校“十二五”发展规划是关键,是前提。

调研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广大教职员工对学校发展的使命感和紧迫感,也感受到大家对科学编制规划的期待,相信此次调研的成果能够对我校“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办公室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