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合力才有竞争力——大连理工大学“学部制”改革纪实

时间: 2010/12/08   作者:   点击:

2007722,第一个学部——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成立至今,历时3年多的“学部制”改革,让大连理工大学原有的30多个二级实体院系,变成了现在的7个学部、5个学院共12个二级实体教学科研单位。

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校长欧进萍说:“原来由于二级机构太多,学校管理工作一下放就容易乱,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学部制’改革,下移管理重心,建立学校和教学、科研基层单位科学合理的权力分配结构。”今后,原属于学校的包括人才引进、教师评价、职称考核评定等在内的人事权,也会逐渐交给学部。

打破院系界限加强与行业结合

依托学部承担大项目培育大成果

2006年,在对学校学科进行全面调研的过程中,大连理工的校领导发现,工学学科在全校占了近70%,实力雄厚,但学科划分过细,集成不够,直接影响了学校解决科研高精尖问题、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能力。依托该校工程力学系的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数次评估中都被专家得出“研究领域与装备行业结合不强”的结论。

欧进萍感慨地说:“如果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有船舶、汽车、航空航天等工业背景强的学科依托和参与,既能改变一些优势学科的‘短腿’发展,又能促进新兴学科的增长,面向国家工业需求的服务能力肯定会大大加强。”

经过半年多的酝酿准备,2007722,大连理工大学迈出打破院系界限、推进学科组织与机制创新的重要一步,“学部制”改革的第一个示范学部——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成立。学部下辖工程力学系、船舶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航空航天学院,三院一系,拥有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一个国家工程中心,实力大大加强。

借鉴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的经验,从20099月到201010月,建设工程学部、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机械工程与材料能源学部、管理与经济学部、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先后成立。

在每个学部的成立大会上,“学部制”改革的“三个有利于”原则都会被反复强调,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有利于整合资源、集成学科群体优势、搭建创新大平台,适应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

如今,已经成立3年多的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运行平稳,学部与船舶、汽车以及航空航天等特大型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明显增加。据了解,2009年,该学部船舶工程学院从企业获得的横向科研经费比2008年增加13%。学部分党委书记黄一说:“在学部创新大平台的支撑下,各学院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取得科技成果的能力得到了增强。”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按照新的体制和机制,积极推动大连半导体技术学院建设,打造国家集成电路制造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使学部具备了很好的发展起点。

而成立不到一年的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已经吸引6家大型国企与学部所属各学院建立合作关系。该学部部长、校长助理曲景平说:“有合力才有竞争力,依托学部,才有可能承担大项目,培育大成果,让合作从点到面。”

统筹协调优化资源配置

推进学科交叉加强创新平台整合

对于学校学科发展中资源配置分散,学科相互支撑、交叉融合缺乏统筹协调的环境和机制的尴尬局面,一些学院的负责人颇有同感。

一台设备足以完成的实验,4所相关学院会各买一台,一下子就是4台。“学部成立前,这种重复建设,有时候难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建设工程学部分党委书记、副部长马震岳坦言,“加强学科大平台的统筹和整合,肯定有利于资源配置的优化。”

改革要有利于促进学科交叉、发展新兴学科、优化学科结构和拓展学科领域,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如今,学部统筹聚集人才和资源、各学科逐步做大做强的效果逐步显现。

在刚刚开始的“985工程”三期建设中,基于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的整合,“运载装备先进设计与分析技术”一级科技创新平台下设7个实验平台,其中4个基础实验平台将为学部所属全部学科的科研提供支撑,另外3个专业实验平台将在面向船舶、汽车以及航空航天的专业技术研发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让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船舶工程学院教授宗智特别高兴的是,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运行项目已经覆盖学部全部学科。“这样一来,我的很多课题都可以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了。”宗智说,“以前,这个实验室是依托于工程力学系的,别的院系使用起来还是有些麻烦,现在学部成了实验室的依托单位,让教师们的科研平台得到了提升。”

根据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各学院的不同特点,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达成共识,决定从“985工程”三期经费中拿出10%,统一用于资助学部遴选出的拔尖人才。该学部正在通盘筹划推进学科交叉的各项措施,包括吸纳环境工程等不同学科的教师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快传统的化工学科向新兴化工学科的转型等。

5个工科学部的建成,标志着大连理工大学工科各学科根据发展需要,实现了有效整合、分化或集成,强大的工科集群已经呈现新的发展格局和发展态势,而两个人文社会科学类学部的加入,则意味着学校“学部制”改革的全面推进,为今后学校、学部、学院三级建设和学校、学部两级管理的体制勾勒了雏形。

自主选专业跨系做科研

培养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大连理工大学2006级学生常婷觉得很有意思,她读大三时是土木水利学院的学生,而上了大四,她就成了土木工程学院的学生,属于建设工程学部。

从学院到学部,让她感触最深的是两件事情。“我们这届学生想转专业挺难的,而成立学部后,我们的师弟师妹们很幸运,头两年他们都是按大类培养,不分专业,到了大三,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进行学习。”这是让常婷羡慕的一件事。

“去年,我和几个同学参加学校的大学生创新项目,在学部里,我们可以任意选择各个学院的科研项目,这在以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后来我们选择的是水利工程学院的项目,经过不同学院教授的指导,我们在两个全国性的学术会议上都发表了会议论文。”这是让常婷自豪的另一件事。

常婷的感受实际上体现了大连理工大学“学部制”改革所坚持的“三个有利于”原则之一——有利于实现本科大类招生,培养厚基础、宽专业、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这一原则,如今已经体现在各个学部的各项改革措施之中。

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着手在学部内部打通本科生基础课程,增加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和专业的机会,让研究生招生在学部框架下实现生源共享,有效地缓解了学部所属院系间的生源平衡问题。

建设工程学部成功进行了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土木水利实验教学中心的申报工作,由学部统一调配中心资源,面对学部所有专业学生开展实验课程。

为进一步理顺学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大连理工大学正在着手制定《学部制管理若干暂行规定》,目前已进入广泛征求意见的阶段。

“从国家、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出发,拓展学科领域,发挥集群优势,培养创新人才,这是我们‘学部制’改革要始终坚持的原则。”欧进萍说,“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学部做到‘伸出去是五个强硬的手指,捏起来是一个强大的拳头’。”

 

【短评】迈出交叉融合的关键一步

高校喊了很多年、实施起来却很困难的学校管理重心下移的工作,如今正在大连理工大学逐步展开。

伴随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高校必须牢牢把握国家发展的机遇,敢于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大力促进传统学科的拓展、改造和升级,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这就需要高校既要保持基层学术组织体系化和稳定化,又要突破单一学科视野的局限,具有较大的集成度、开放性和灵活性。

当前,在部分高校实行的“学部制”改革,就是一种积极的调整和变革。目前看,“学部制”至少有两种模式:综合性大学更多地倾向于按学科门类设置学部或大门类学科设置多个学部;多科性大学更多地倾向于按学科群设置学部。大连理工大学的“学部制”改革就属于后者。

大连理工大学围绕学科前沿以及国家建设和区域建设的目标,以基层学术组织创新为牵引,积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有机分化,积极协调和组织跨学科队伍和团队建设,积极谋划和努力搭建跨学科创新大平台,进而带动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以及资源配置的优化,在向着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的步伐。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01251版,作者:杨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