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旅游职业学院:产学研结合拓宽涉农专业办学空间

时间: 2010/11/22   作者:   点击:

产学研一体办学,是高职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选择和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河北旅游职业学院通过产学研结合培养涉农专业应用型人才,构建了全员参与机制、责任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确保了产学研一体办学的健康发展。

产学研结合拓宽涉农专业办学空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如何“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是职业院校涉农专业办学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其涉农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更加强调岗位技术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和培养方式上需要贴近职业岗位的要求。

近年来,地处河北承德的河北旅游职业学院涉农专业在不断寻求产学研的结合点和增长点过程中,逐步形成专业办学特色,探索出一条产学研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成功之路,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办学模式与运行机制。

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有效途径

   高等农业职业教育的产学研结合,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的结合:一是校外的三结合,即学校与行业、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合作教育,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作用和特色;二是校内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基于这样的认识,河北旅游职业学院探索出4种产学研结合模式。

农科教统筹模式。学院的生物工程、牧医、园艺等专业,根据承德83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情况,以科教示范县()建设为载体,先后在平泉县食用菌中心、宽城县“三位一体”养猪繁育中心、滦平华都肉鸡养殖中心、围场马铃薯种植基地、全国红果产量第一的兴隆县建立20多个实践教学基地,进入地方经济主战场,在为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产品升级服务的过程中打造教学、科研和服务农村经济建设的综合平台。涉农专业的教师、学生深入农村、深入农业企业服务“三农”,解决农业企业遇到的技术难题、向农民传授最新的科研成果,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得到锻炼与提高,寻找到科学研究与地方经济建设的结合点,促进了产学研一体办学模式的不断创新和科学发展。

实施校企合作模式。通过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地联合共建工程技术中心,共同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共同培养技术人才的方式,强化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地的战略联盟,促进产学研一体发展。学院生物工程系与河北省医药公司合作,开展了中草药综合开发与应用研究工作,在学校建成中药有效成分综合分析研究中心,合作承担了1个国家级、2个省级、4个市级科技攻关课题。其中,“黄芩苷积累规律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合作双方撰写的论文《黄芩有效成分—黄芩苷积累规律的研究》由德国英格哈根出版社出版发行,被美国的《生物文摘》和《医学索引》等专业期刊转载,为我国中草药栽培研究与利用,在国际上赢得了荣誉。该研究成果被国家科技部评为三等奖,累计推广面积3万亩,取得经济效益9000万元。

发展校办产业模式。学院积极鼓励、支持科研实力强、科研成果多的涉农专业创办经济实体,目前兽医院、植物医院、种鸡场、苗木公司等校办企业运行良好。在经营过程中,这些校办企业及时将科研成果和经营理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将产学研紧密结合在一起,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校办企业也成为学院服务社会、展示办学实力的窗口,有力地支持了学校的科研工作,促进了学校教学、学科建设等方面的发展。

科研项目带动模式。专业教师主动承担国家、省、市各级科研行政管理部门下达的科研项目,根据基本专业技能培养的需要,引进或自主设计开发科研项目,在实施生产项目的过程中培训学生的基本技能。学院生物工程系专业课教师结合承担的科研项目,从每年春季开始把学生按班分成46人小组,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育期内,结合农时季节,打破学科界限,不受开课先后顺序的限制进行全程“滚动式”实践教学实习。教师在校内实验田边讲边示范,学生边学边干,实行“联产计分”,使学生真正掌握多种农作物、中药材生产的管理技术,强化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构建产学研一体办学有效机制

产学研结合是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要确保产学研结合健康发展,关键是要制定一套鼓励产学研结合的政策和形成有效的产学研运行机制。

构建全员参与机制。在学院发展过程中,一些教师对科研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将科研与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片面认为科研是本科学校和专业研究机构的事,教师只需安心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就行了。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学院科研气氛不浓,各系科研工作开展不平衡,教师开展科研的积极性不高,不能把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引入教学,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学院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的弊端显现出来。为此,学院成立了由学院院长为组长,科研处、各系主任为成员的院、系两级科研工作领导小组,各有关职能部门积极配合科研工作,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科研工作网络,为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构建激励机制。为进一步调动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院党委根据科研工作特有的规律、不同学科的特点、教师职称构成的不同,修订和完善了学院科研管理与奖励办法及实施细则等文件。在具体实施科研管理奖励办法中实行“科研工作量制度”,如对立项课题按国家级、省部级、市(院)级以不同比例的分值计入科研工作量;对发表的论文分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专著、教材以不同级别的比例分值计入工作量;对高职、中职人员的科研工作量标准提出不同要求,要求高职教师以承担、主持校外课题为主,尤其是承担国家、省级科研攻关项目,中职教师以承担校内自立课题和参加由高职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为主,形成科研攻关合力,带动和影响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工作,形成浓厚科研氛围,促进了学院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

构建考核评价与监督机制。学院科研管理部门在统计、分析近5年科研管理整体运行情况的基础上,建立了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的量化考核指标,纳入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以不断检验、改进产学研结合工作。科研管理部门对已立项的课题进展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发现问题积极协助课题主持人去解决,把由过去的立项后就等课题验收的静态管理,转变为连续的动态管理。对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对科研人员的科研贡献评价实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制度,除了考评成果应用获取的经济效益大小外,还考评是否提高了学校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能力、是否增强了学校可持续发展能力等。

构建责任机制。产学研结合在具体运作过程中应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特别是实行校企合作模式时,校企双方应通过签订协议的方式明确各自的责任、权利与义务,防止短期行为和流于形式,以此来约束各方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的行为。

产学研结合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在实施产学研结合过程中,随着科研、生产、创业项目与教学的紧密结合,有力地促进了学院“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教师获得了更多接触社会、行业、生产一线的机会,生物工程系、牧医系、园艺系80%以上的专业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有32名专业教师入选承德市农业科技专家库,成为承德市农业发展的智囊,生物工程系教授李世被河北省山区开发办聘为中草药开发与利用首席专家。

在专业建设方面,紧密结合承德农业发展实际和农业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学院不断调整专业设置,新开设了无公害农产品检测专业、宠物医学专业、园林工程专业等。各专业教师将产学研结合过程中积累的新知识、新技术融入教学过程,将科研和工程实践中掌握的高新技术知识、科研成果和本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贯穿在教学中,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生物工程系种植专业教师实行“滚动式”实践教学模式、牧医系教师采用“诊所式”实践教学模式等有鲜明高职特色的教学方法,育人效果明显提高。学生对社会、所学专业、职业岗位的从业要求等认识更加深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明显提高,学生在完全真实的职业工作环境和岗位上,通过实际工作锻炼,直接体验到工作、事业的内涵,潜移默化地接受职业规范和方法技巧等熏陶和影响,专业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明显提高。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01118 4版,河北旅游职业学院 那玉凤 姚钢乾 崔海明 徐景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