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农业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关于实施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的意见》、学校《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内涵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全面推进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传承弘扬优良办学传统,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大专业综合改革和课程建设力度,完善教学管理和运行机制,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教育,改革创新本科招生就业工作,拓宽素质教育新路径,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二、重点内容和主要举措
(一)深化教学改革,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1. 深化专业综合改革,全面提升专业建设质量。按照“做精农科专业、做强理科专业、做大工科专业、做特文科专业”的思路,以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导向,加强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优化专业结构;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实行招生与专业建设质量、生源质量、毕业生就业质量联动机制,使专业设置更加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深化专业综合改革,继续提高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的集中优势,2015年启动第二批10个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到2020年底,完成20个专业的校级综合改革;对立项的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实行年度检查、测评、交流机制度,2015年上半年对第一批、2018年对第二批校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进行验收,建立以专业汇报会、专题研讨会为主要形式的专业改革交流宣传机制,扩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的示范作用,确保专业综合改革取得实效;根据工程专业认证标准开展工科专业建设与改革,逐步推进工科专业认证,到2020年底,鼓励并支持1-2个较成熟的工科专业申报工程教育认证。
2. 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拔尖创新型和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新模式,从2014级开始遴选、招收学生,每个专业学生规模15-30人;实行专业课小班教学,本科生导师制,全程指导,强化个性化培养;探索“3+X”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组建农学、植物保护、园艺、茶学四个专业创新实验班,充分利用国家级、省级2011协同创新计划,省部级以上研究中心及实验室等科学研究平台,把创新素质与能力培养贯穿培养全过程,注重国际化教育与科研能力培养,探索本-硕、本-硕-博连读培养机制;探索“2+1+1”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组建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动物药学、水产养殖四个专业创业实验班,充分利用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校内外实习基地、养殖行业、企业和上市公司等产学研平台,实行“双导师”负责指导制度,推行以高校、地方(行业/企业)、学生三赢为前提的校地企深入合作模式;建立健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教育管理制度,保障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规范化、制度化和高质化。
3. 加大课程建设力度,全面提升教与学的有效性。根据国家本科专业教学标准要求,进一步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促进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分期分批启动课程质量标准建设,每年完成100门,五年完成500门;启动省级精品课程向资源共享课转型和第二批50门优质网络课程建设;每年遴选2-3门优质网络课程作为校级精品视频公开课或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项目,助推建设成效突出的开放课程建成校内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加大校级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推进校际间的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和国家课程认证工作,争取到2020年,建成运行良好的20门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5门校内SPOC、1-2门课程通过国家MOOC认证;推进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和已验收的优质网络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积极探索讨论式、启发式、专题式、项目式和混合式教学,营造探索性学习、问题式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多种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加大考试方法改革力度,根据课程类型探索开卷、口试、上机考试、实践操作、笔试与小论文相结合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多样化考核方式;以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试验班为试点,坚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英语课教学、计算机教学、体育课教学、素质拓展”四年不断线,以提升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启动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以推进实践教学为重点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为目标试行“体育课”教学模式改革,进一步完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形式。
4. 协同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 整合实习实践资源,加强国家级、省级实验室(中心或基地)建设和申报工作,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际合作,协同培养人才,统筹推进实践教学工作。加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建设一批校外实习基地,确保每个专业都建有校实习基地;整合实践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项目式教学,以全程科研实践、校际交流、创业技能培训为载体,让学生提早介入科研、社会、产业实际,拓宽视野;协同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和以专业实践为核心的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和学科专业竞赛活动。
(二)加强教学管理,完善教学激励约束机制
5. 完善教师管理制度,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以教师为本,充分发挥制度和政策的导向作用,完善教师培训、管理、考核制度,提升教师专业精神,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大力推进“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教师队伍建设。落实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推进知名教授、课程负责人为本科生上第一课,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加强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规划,加大对中青年后备人才的重点支持和培养,多举措培养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创设优质的教学环境,满足教师教学方式的不同需求;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实施普适性和个性化的教学技能培训,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信息和教学咨询;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支持教师将科研和社会服务成果引入课堂教学,以科研成果带动教学效果的提升,促进教学科研良性互动,实现教学科研相长;改革教师评价机制,完善优秀教学质量奖、教学能力竞赛等教学评奖评优制度,加大奖励力度,增加教学名师、教学研究成果奖、教学质量奖等在薪酬分配、教师职称评聘上的权重;探索以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为目的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教学型教授、副教授评聘标准,持续推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6. 改革教学管理,提升科学化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校、院两级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发挥学院自主管理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健全校、院、教学基层组织三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施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和本科教学质量发布制度;完善各环节质量标准,改进教学质量评价方法与手段,提升教学质量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推进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提升教学运行效率;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升教学管理队伍水平。
(三)拓宽素质教育新路径,实现素质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7. 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提升工程。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强化思想引领,全面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提升工程,带动全校学生快乐学习,健康生活,幸福成长;探索并形成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新举措;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我的中国梦”主题,与理论宣讲、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先进典型培育等相结合,组织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和“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充分利用网络论坛(BBS),开展网上服务专栏,研制和推广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软件,开展平等互动的在线教育,解决学生思想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努力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信仰,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8. 坚持为学为人并重,实施学风建设工程。实施学风建设活动精品建设工程,树立学风建设品牌,培育一批有一定影响力,实施效果好的学院学风建设活动精品项目;坚持人才培养是教师的第一责任,加强师德建设,建立以学生、教师、教育管理者、教辅人员为主体的协同互促的“教育共同体”,营造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环境;改善校园设施和环境,加强宿舍精神文明建设,建立有利于多向交流学习、研究和生活公共空间;倡导“每天阅读一小时,每天学习英语一小时,每天锻炼身体一小时”的学生养成教育,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加强学生集体建设,把集体建设作为促进学生共同成长的重要途径,加大学生集体建设支持力度;指导学生集体实现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强化成长与发展服务。
9. 改革学生评价方式,构建发展评价咨询体系。改变通过学生互评打分确定评定等级的综合素质测评方式,形成学生全面发展反馈机制和个性发展支持机制,建立尊重志趣、激发自信的多样化评价方式。创造多样化发展空间,加强学生特色成长辅导,全面推进学院特色成长辅导室的建设,落实以学生学习与发展成效为核心的教育质量观,扎实推进学生发展辅导工作,促进学生树立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的成才观;搭建师生互动、沟通交流的便利平台,构建工作前移、重心下移到班级的大学生学生全面发展工作新模式,通过师生深度交流、谈心、辅导等方式解决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困难及压力,服务学生个性发展;努力培养学生具有健全人格、创新思维、宽厚基础、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
10. 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工程。创新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教育项目,深化“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改革,建立面向青年、全面拓展的活动教育研究体系,权责明确、层级清晰的活动教育组织体系,管理规范、贯通融合的活动教育操作体系及科学专业、动态可控的活动教育项目体系,实现专业与文化与活动的交融、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通、大学生素质全面提升;实施素质教育活动动态项目管理,建立规范的项目进入退出机制,活动项目准入评价标准,按年推进活动项目动态管理,实施大学生活动教育前期选课、中期实施监督、后期考核与评教的全过程管理;开发与学校教务系统全面兼容互通的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学分认证管理系统。
(四)推进本科招生改革,提高生源质量
11. 调整和优化招生专业结构。统筹考虑湖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对各类专业人才的未来需求,深入分析我校近年来招生与就业形势,出台《湖南农业大学专业设置与调整管理办法》,建立以行业、产业需求为导向的招生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优化招生专业结构,努力形成与全省乃至全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具有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学校专业体系。
12. 积极响应国家招生制度改革。加强对本科招生工作的前瞻性研究,积极应对国家招生制度改革的新形势、新变化。设立招生委员会审核制定招生政策、制度和程序,坚持科学、公正、公开、公平开展招生录取;加强和改进生源发动工作,通过设置优秀生源奖、专业奖学金、创新实验班、本—硕—博连读、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及科研院所合作培养等多种措施吸引优秀生源,提高生源质量;探索按学科或专业(或学院)类招生、培养及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和改进自主选拔招生方式。
(五)实施就业质量工程
13. 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建设。建立“调研、反馈、指导、服务”良性循环的就业工作指导框架,构建“全程、全员、全面”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建立横向点面指导、纵向分层指导相结合的就业全程跟踪指导体系。横向点面指导注重个性化指导以及就业弱势群体的针对性指导,建立就业弱势群体就业指导帮扶机制。纵向按大学生所处不同阶段分层指导,大一开展以入学教育、专业介绍、就业前景分析为主的指导;大二开展以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行业前景介绍分析的活动为主的指导;大三开展以目标(就业、升学、出国)分析、劳动法规、考研讲座为主的指导;大四开展以求职技巧、职业心理转变、公务员考试、职业道德培养等讲座为主的指导。拓展就业指导教育的领域及形式,增加职前写作能力、表达能力、社交礼仪等能力的培养,加强大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大学生的组织、管理、协调以及实践能力的锻炼,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社会实践与就业实践、创业实践相结合,学业辅导、职业辅导与创业指导相结合的工作机制。
14. 完善就业工作保障体系。坚持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修订《湖南农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办法》,调整湖南农业大学就业指导委员会、创业指导委员会机构,进一步明确各职能部门、学院、就业专兼职教师、就业专干等就业工作人员在毕业生就业管理、就业指导中的定位和职责;完善校院两级就业工作目标管理考核机制,修订《湖南农业大学学生就业工作考评办法及实施细则》,加大毕业生就业质量考核的内容及份量;修订《湖南农业大学关于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完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完善就业技能主题活动方案,强化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强化团队指导、个性化指导建设;整合就业指导队伍资源,建立全员参与就业指导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体系。
15. 完善就业工作调研体系。建立就业工作调研反馈指导以及工作优化提升的良性反馈服务机制,坚持多渠道对毕业生、用人单位进行跟踪回访的调研模式,从毕业生、社会需求两个方面开展多项调研工作,实现工作指导的优化、服务水平的提升。
三、组织实施
为保障本科教育专项改革工作顺利实施,成立本科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
组 长:曾福生 陈冬林
副组长:贺建华 孙志良
成 员(以姓氏笔划为序):毛祥成 何浩军 肖调义
陈芒良 周跃斌 钟晓红 郭时印 徐 琳 覃红燕
戴荣四
办公室设教务处,办公室主任:孙志良
成立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和专业设置调整与专业综合改革工作小组。
组 长:曾福生
副组长:陈冬林 贺建华
成 员(按姓氏笔划排名):孙志良 王晓清 田科雄
吕长平 陈芒良 陈光辉 肖 芬 肖调义 张海清
杨国顺 周治淼 洪 彬 袁光敏 徐 琳 程天印
覃红燕 戴良英 戴荣四 饶力群 郭时印 姚文昌
办公室设教务处
成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改革工作小组。
组 长:陈冬林
副组长:戴荣四 覃红燕
成 员(按姓氏笔划排名): 孙志良 陈芒良 刘新春
欧阳长安 周治淼 林丽娅 田科雄 罗 薇
办公室设学生工作部
成立招生就业改革工作小组。
组 长:陈冬林
副组长:陈芒良
成 员(按姓氏笔划排名):孙志良 周治淼 姚文昌
袁光敏 覃红燕 戴荣四
办公室设招生就业处
四、日程安排
第一阶段(2014.11-2015.6):成立学校本科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和专项改革工作组,明确改革要点、路线图和时间表。制定《湖南农业大学专业设置与调整管理办法》,按办法开展学科专业评估及调整工作,确定2015年招生专业数、招生人数。组织实施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计划项目,研究出台两类人才培养方案、招生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基地遴选办法、绩效考核制度,完成导师配备工作。拟定英语教学改革方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方案。检查评估2013年立项的国家级、省级及校级10个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出台深入推进活动教育开展的具体实施方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内容专题调研讨论。修订《湖南农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办法》、《湖南农业大学学生就业工作考评办法及实施细则》、《湖南农业大学关于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
第二阶段(2015.7-2016.6):对10个专业综合改革项目进行指标考核及绩效考核,重新申报其它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实施英语教学改革方案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方案。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四个班学生进入实验室及平台,与企业联合制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遴选办法。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全面完成各学院成长辅导室的建设,对学风建设活动精品项目立项并建设,积极研究利用新媒体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优秀辅导员团队建设项目、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进行立项并建设。开发活动教育学分认证系统,制定活动教育项目进入退出机制,活动实施管理考核机制。明确就业指导教育的具体内容及形式,建立横向点面指导、纵向分层指导相结合的全程跟踪指导体系,注重个性化指导以及就业弱势群体的指导,建立就业弱势群体就业指导帮扶机制。
第三阶段(2016.7-2017.7):对10个专业综合改革项目进行验收,每个专业撰写成果报告,学校组织成果验收,并将在另外专业综合改革中推广。总结英语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方案经验,完善英语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全面推广。实施拔尖创新型农林人才本—硕连读方案,进行研究生推免工作。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活动教育改革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和预期目标,对改革的各项内容进行全面检验,认真查找和分析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全面加以改进,将改革引向深入。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社会实践与就业实践、创业实践相结合,学业辅导、职业辅导与创业指导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
第四阶段(2017.8-2018.12):总结专业综合改革的成绩,凝练专业综合改革理念,推广专业综合改革经验,申报专业综合改革教学成果。总结实施两类人才培养方案的成绩、经验与不足,进一步完善培养方案,健全两类人才培养模式,将成果在学校其他农科类专业、近农专业中推广,形成具有影响较大的教学研究成果。全面总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活动教育改革经验。建立就业工作调研反馈指导以及工作优化提升的良性反馈服务机制,从毕业生、社会需求两个方面开展多项调研工作,坚持多渠道对毕业生、用人单位进行跟踪回访的调研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