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位点“瘦身”:斩断固有利益羁绊的改革样本
在国家“双一流”计划启动的背景下,全国各大高校大幅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的消息聚焦各界关注的目光。
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2016年动态调整撤销和增列的学位授权点名单》,名单显示,175所高校撤销576个学位点,178所高校增列了366个学位点。
对此,有专家表示,各大学的学位授权点自去年打破“终生制”以来,授权点“有上有下”、“有增有撤”将成常态。不少高校主动撤销大量学位点,意味着高校的发展思路正改为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成为高校发展的奋斗目标。
“学位点的动态调整政策,有助于高校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综合考虑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相关因素,通过主动性的学位点调整,来构建更加良好的学科生态环境。”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讲师、管理学博士张端鸿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
张端鸿指出,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是符合国际惯例的做法。在国际上,一个学位授予点本质上就是一个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项目(Program)。这些培养项目自然是动态调整的。如果招生、就业不理想,自然就会被淘汰掉。中国的博士、硕士学位点富含了更多的组织含义。从组织形态上来看,学位授权点包括了学科带头人、学科师资梯队、研究生、科研平台、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等,体现了一种高度组织化的特征。每一个高度组织化的学位授权点都是一个利益共同体。
“从学校的角度而言,要想调整一个学位点,就意味着要跟一个利益共同体进行博弈。所以动态调整一直以来都显得非常困难。”他进一步解释说,一旦学位授权点出现固化,就会出现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下滑、低下,学位点却依然苟延残喘的现状。这一方面导致了学校办学资源的稀释,也导致了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张端鸿强调,学位点的调整不仅是高校自身改革的一部分,更是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一环,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共同推进学位授权点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步骤。
尤为一提的是,学位点实行动态调整与高校进行“双一流”建设有一定相关性,但是,即使没有这一政策,学校的学位点也要不时地进行一些调整,适应学校的变化。高校学位教育方面,近几年还处在转型变化的阶段,由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型。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对媒体表示。
由此看来,国家在提高各高校专业化和规范化的同时,也在为“双一流”做准备。
在张端鸿看来,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对于高校而言,则是更好地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学位点不断生长,再通过高校合并等途径,学位点数量往往相当多,就像一颗大树自由生长到一定程度,需要对枝蔓进行修剪。只有这样,才更加有利于大树的长远生长。因此,“学位点动态调整政策是高校主动对自身进行学科结构进行优化的重要契机”。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调整过程中,也不排除部分高校处于一定的功利性目的,只保留强势学科,借机清除弱势学科的做法,而这些弱势学科恰恰是高校学科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及人才培养所必备的基础性学科,从而导致功利性‘错杀’,甚至导致人才培养的结构性问题。这是部分高校在调整时需要去避免的地方。”张端鸿补充道。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报 2016年10月31日 本报记者于淼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