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农业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

时间: 2011/06/07   作者:   点击:

各党总支部(分党委),各院、部、处、馆,后勤服务集团: 

   《湖南农业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已经第六届一次教代会审议通过,党委审定,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学习并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附件:湖南农业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重要指标    

    

                         二○一一年六月三日 

  

湖南农业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10-2020)》,促进学校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特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分析 

  1. “十一五”成就 

  “十一五”期间,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取得进展,人才培养工作成效显著,师资队伍素质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社会服务水平稳步提高,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党建思政工作坚强有力,管理改革不断深化,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在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长江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精品课程、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等方面实现了零的突破;获得了“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高校科技管理先进团队”、“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等一系列重大荣誉。 

  ——学科专业。学校现有1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6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3个本科专业;一级学科硕士点、二级学科硕士点、一级学科博士点、二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本科专业等的数量分别比“十五”末增长400%86%150%50%250%43%;新增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等3种专业学位;新增推荐和接受优秀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新增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7个。 

  ——人才培养。2010年底,全日制本专科生达到25155人,在校研究生达到3245人,研究生与本专科生比例由“十五”末的1:11.6 提高到“十一五”末的1:7.7;共计招收各类留学生120人,比“十五”期间增长了7.5倍;中外合作办学规模稳步扩大;本科录取分数线领跑省属同类院校,本科生就业率名列全省高校前茅;立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664项,其中国家级13项;获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成果奖26项;新增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4个省级示范实验室、12个省级优秀教学实习基地、3个省级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196人次在全国性比赛中获奖; 2008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再次荣获“优秀”。 

  ——师资队伍。专任教师达到118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342人,分别比“十五”末增长25%249%;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76人;“拔尖人才”计划取得显著成效;建立了一支以院士、国家教学名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为核心,基本能满足学校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 

  ——科学研究。到校科技经费达5.67亿元,是“十五”期间的5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获得数分别比“十五”期间增长450%550%162%;国家级科技成果奖、省部级科技成果奖获奖数分别比“十五”期间增加25%46%;审(认)定动植物新品种数、获得国家专利数分别比“十五”期间增长134%550%SCIEIISTP等三大检索机构和CSSCI收录的论文数分别是“十五”期间的5.1倍和10.6倍;《湖南农业大学学报》影响因子自科版达1.163,社科版达0.786,分别比“十五”末提升110%320% 

  ——社会服务。推广新成果、新技术197项,推广农作物新品种1.02亿亩,增加经济效益200亿元以上;与企业联合开发新产品150多个,为企业增加经济效益40多亿元;“双百”科技富民工程大力推进,与全省8个市(州)和20多个县(区)签订了科技战略合作协议,与240多个涉农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学产研合作关系,启动了8个重点产业技术联盟基地建设。 

  ——办学条件。校舍建筑面积达到106.5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达到2.66亿元, 除土地外的固定资产总额达12.44亿元,分别比“十五”末增长74.8%204.4%134.8%;图书馆纸质藏书达174.6万册,电子图书数据库达48种,分别比“十五”末增长81%269%;建成了“万兆为主干,千兆到楼栋,百兆到桌面”的数字校园网络;引进资金1165万元,完成了数字化校园一期工程建设。 

  回顾学校“十一五”建设与发展的历程,主要有五个方面的体会:一是坚持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二是坚持团结协作,艰苦奋斗;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四是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五是坚持改革创新,激发活力。 

  2. 优势与不足 

  学校是湖南省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省属重点大学。经过历代农大人的共同奋斗,已经发展成为以农科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在湖南乃至全国具有较高的声誉。在60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坚持“立足湖南,面向全国,服务‘三农’,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和 “质量立校、学术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形成了 “爱岗敬业、求真务实、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崇高精神,“朴诚、奋勉、求实、创新”的可贵品质,“‘学研产’结合,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办学特色,“实施‘六求’活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特色;积累了朝着“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目标迈进的精神财富和强大动力;学校办学目标明确,办学定位准确,办学特色鲜明,办学基础良好,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 

  与省内外办学水平较高的同类院校相比,学校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的学科和发展势头强劲的学科还比较少,学科结构还不合理,发展还不协调;高水平的人才和教学科研团队不多,一些特色优势学科人才断层现象比较突出,人才队伍结构和数量不能适应学校科学发展需要;吸引数量充足的优质生源任务艰巨,实践教学环节有待加强,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和广大群众的期盼之间还存在差距;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很强,高层次科研平台、高级别科研项目、高档次论文成果仍显不足,培育“大项目、大成果、大平台、大团队”的机制与措施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对外开放力度不大,与学校进行实质性合作的国内外著名大学、研究机构不多,国际化程度还需提升;校内体制机制改革进展不快,现代大学制度体系还需建设,服务和管理水平还需提高,一些教职工特别是部分领导干部忧患意识和进取精神不强,工作执行力有待提高;办学经费比较紧张,教职工经济收入提高不够快,和谐校园建设任务艰巨。 

  3. 机遇与挑战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更加凸显高等教育特殊战略地位。我国正在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深化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高等农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级人才的时代使命,同时也肩负着面向农业生产开展科技开发和科技服务的历史重任,必将获得良好的政策支持和社会环境。湖南是农业大省,正在加快推进“四化两型”,着力打造“四个湖南”、大力推进建设教育强省的各项工作,分步实施省属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加快建设一批重点学科,加大对高校的支持力度。学校作为农学学科特色明显、生物学科优势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农业院校,必将发挥独特而又重要的作用,获得更加良好的机遇。 

  在看到重大机遇的同时,也必须看到,除了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更加强烈、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存在结构性失衡、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面临巨大压力、高校债务负担日趋沉重、高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内部管理水平有待提升等这些高等教育共同面临的挑战困扰着学校外,学校还面临着同类院校更加激烈的竞争。省内其他本科院校已经或正在抢占发展先机,新兴本科院校正在迅速崛起;省外教育部直属农林院校具有较强的办学实力和较多的发展机会,其他省属农业院校发展势头强劲,学校要实现赶超办学水平较高的同类院校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此外,湖南是中部省份,财力有限,教育投入不高,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将较长时间困扰学校。 

  二、发展思路 

  1.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质量立校、学术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改革创新为动力,内涵发展为主线,学科建设为龙头,人才培养为中心,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科技创新为重点,优化办学条件为保障,稳步发展本科教育,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适度发展继续教育,立足湖南、面向全国,服务“三农”、服务社会,强化办学特色和育人特色,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提升社会服务水平、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为湖南乃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2. 基本要求 

  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人本发展的道路,不断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努力实现学校科学发展。 

  ——坚持内涵发展,把提高质量作为科学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在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上下功夫,推动各项工作上质量、上水平。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改革教育质量和人才评价制度,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坚持特色发展,把特色办学作为科学发展的重要切入点。积极借鉴吸收国内外高校的先进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科学分析学校实际情况,找出学校潜在优势,精心组织特色学科、特色教育教学、特色专业、特色实验室、特色校园文化等发展项目,通过巩固、创新或培育,进一步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 

  ——坚持创新发展,把创新驱动作为科学发展的动力源泉。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教育教学评价,积极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为培养更多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做出积极贡献。高度关注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积极推进学科创新、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创新,扶持跨学科协作的科研团队,培育原创性科研成果;以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为目标,制定大学章程,推进依法治校;理顺学校组织架构,优化学院布局,精简管理机构,完善治理结构;深化各项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提升管理水平,实现以创新提高质量,以创新破解难题,以创新增强活力,以创新推动发展。  

  ——坚持人本发展,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坚持以学生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教师为本,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生态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推进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校园建设;建立健全民主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重视解决好师生员工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推动学校和谐发展。 

  三、发展目标 

  1. 总体目标 

  “十二五”乃至较长一段时期,主动适应湖南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争取进入湖南省和农业部共建高校和湖南省省属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行列,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把学校建成学科整体水平大幅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科学研究水平明显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民生建设显著加强,拥有先进的办学理念、优质的办学资源、高效的管理体制、较高的办学声望,农学学科优势明显、生物学科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办学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先进行列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2. 重要指标 

  ——办学规模。稳步发展本科教育,普通全日制本科生在校规模稳定在26000人左右;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在校研究生规模40004800人(其中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5003000人、博士研究生500550人);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留学生在校人数达100人左右;适度发展继续教育,并逐步实现重点由学历教育向非学历教育的转移。 

  ——学科建设。新增一级学科博士点4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015个,专业学位25种,博士后流动站3个,使学校一级学科博士点总数接近10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接近5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接近20个、专业学位达到710种,博士后流动站10个;积极创造条件,建成省级重点学科1315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1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23个,排在全国前10名的一级学科24个。 

  ——专业建设。优化调整专业结构,本科专业总数控制在70个以内,建成1012个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国家特色专业,810个专业通过国家级专业评估认证,30个专业成为湖南省特色专业,建成35门国家精品课程,2025门省级精品课程,立项建设国家级和省部级规划教材70本,承担国家级教改项目1520项以上,省级教改项目100120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2项,并实现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的突破。 

  ——人才培养。本科录取分数线稳定在湖南省同类院校前3位,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巩固在湖南省属院校前3位,考研录取率稳中有升;研究生就业率保持在湖南省属院校前3位,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12篇;获得“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奖1520篇,“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4050篇。 

  ——教师队伍。教职工规模控制在2400人左右;专任教师总数控制在1400人左右,占学校总编制的60%;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40%以上,外缘教师达到80%以上。新增院士、国家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国家教学名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省百人计划、芙蓉学者等人才1020名;新增“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省级教学名师等人才1520名,“神农学者”特聘教授10名,“神农学者”讲座教授20名。新增2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或科研团队;1012个省级教学团队。 

  ——科学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020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2项,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30项,到校科技经费10亿元以上(其中,纵向经费比例力争不低于60%);力争实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零的突破;力争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34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1015项,审(认)定动植物新品种100项,发表三大检索论文1100篇以上,发表CSSCI收录论文800篇以上;新增1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或国家工程中心、58个省部级科研平台,专利申请与授权数达到200项以上。 

  四、发展任务 

  1.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切实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 

  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加强学科建设规划,明确学科建设任务,落实学科建设责任,优化学科结构,突出学科特色,提高学科实力,构筑“学科制高点”,拓展“学科生长点”,促进学科交融,打造强势农科,优势理科,应用工科和特色文科。 

  ——合理进行学科布局,构建凸显特色的学科群。坚持“扬优扶新、鼓励交叉、完善布局、优化结构、形成特色”的原则,以传统优势学科为龙头,围绕创新链的构建,加强优势学科与其它学科融合,构建植物科学与技术学科群、动物科学与技术学科群、基础生物科学与技术学科群、工程技术学科群、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群等五大凸显学校学科特色的学科群,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开发研究的学科集群,全面带动和提升学科整体发展水平。坚持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相互促进原则,大力建设一些具有较宽的学科覆盖面、特色鲜明,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对学校研究生教育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的研究生学位点,进一步巩固学科建设成果,形成学科建设与学位点建设相互促进的良好格局。 

  ——实施学科创新计划,提升学科整体水平。主动适应国家和湖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不断改善学科队伍结构,全面推动学科梯队建设,有重点、分层次、分类型加强学科建设。实施学科攀登计划,做精作物学、园艺学等学科,将其建设成国内一流的学科,力争有1个进入一级国家重点学科行列,有23个进入二级国家重点学科行列;实施学科跨越计划,做强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生物学、畜牧学等学科,为“十二五”或“十三五”期间进入国家重点学科行列奠定坚实基础,力争有1个以上的学科进入全国前10名;实施学科提升计划,做实兽医学、水产、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业工程、环境工程、农林经济管理、生态学、草学、教育学、公共管理等学科,力争有部分学科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实施学科扶持计划,大力扶持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工程、经济学、体育学、心理学等新兴学科,逐步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框架体系,争取有学科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有一批学科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实施学科培育计划,大力培育生物质能学、农业信息工程、植物资源学等前沿交叉学科,拓展学科生长点,增强学校学科发展活力和发展后劲。 

  ——整合学科资源,创新学科建设管理机制。统筹考虑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学位点建设,按照“开放、弹性、灵活”的原则,整合学科资源,凝练学科研究方向,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建立跨学院、跨研究机构的学科组织,形成学科集约优势和特色明显的研究开发平台,打破学科与学科、教学与科研相分离、各自为战的局面,推动不同学科的交叉、渗透和融合;积极争取国家和湖南省的政策与资金支持,进一步加大学科建设投入,完善学科建设经费使用与管理办法,加强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学科建设与发展提供有力的经费支持;理顺学校、学院和学科的关系,强化学校职能部门的综合协调功能,明确学科建设的重心在学院;推行学科建设目标责任制,强化对学科项目的过程与目标管理,建立科学的学科建设评价标准,推行学科建设综合评价考核制度;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实现重点学科滚动建设,建立学科建设奖励制度,逐步探索和建立起富有活力的学科管理制度,保证学科建设质量。 

  2. 以师资建设为关键,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教师队伍建设适度超前发展的原则,在实施国家及省部级各类人才计划的同时,积极实施“三大师资建设计划”,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团队,努力造就一支充满活力、结构优良、师德高尚、乐于奉献、学术水平较高、富有创新能力、适应学校教育事业科学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实施“三大师资建设计划”。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围绕重点科研领域和重点学科发展方向,采取多种形式,引进院士、国家千人计划、长江学者、省百人计划、芙蓉学者等国内外有影响,能带领本学科赶超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的杰出人才1020名;引进“神农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1030名。1515人才培养计划。培养10名左右在国内外同行中处于领先水平,具备向院士等杰出人才冲刺实力的学术领军人才,50名左右在国内外同行中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带头人才,100名左右专业基础扎实,学术思想活跃、科研创新能力强的学术骨干人才,500高水平博士。中青年教师职业能力提升计划。健全和完善教师进修、培训制度,加强对中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指导,实施个性化的职业能力提升计划;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进修培训或作访问学者;强化学术带头人培养青年教师的责任,充分发挥骨干教师、老教师在青年教师成长中的传、帮、带作用。加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设,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设成高层次人才培养和贮备的重要基地。 

  ——加强其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实践教学队伍建设。强化引进培养,完善政策措施,通过鼓励学术造诣深、科研能力强的学科带头人领衔实验教学,加大选派青年教师深入企业、“学研产”基地参加工程实践的力度,积极吸纳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加盟实验教学等,努力建设一支理论水平高、实验技能高的“双高型” 实践教学队伍。加强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强化服务意识,着力提高服务水平,增强教育管理能力。加强工勤人员队伍建设。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考核制度,建立有效激励约束机制,对不同系列重点岗位人员进行重点选拔和补充。 

  ——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坚持用事业吸引人,用真情凝聚人,用机制激励人,用待遇稳定人;健全学校人才工作领导机构,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职能部门具体实施,学院主动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建立统分结合、上下联动、协调高效、整体推进的人才工作机制;完善和实施人才选聘、考核、评价等动态激励机制,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优秀人才能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加大人才队伍建设投入,统筹考虑人才队伍建设与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的关系,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项目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人才队伍建设。“十二五”期间,学校力争投入1亿元用于人才队伍建设。 

  3.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认真研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终身学习观念、系统培养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改进教育教学评价,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探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造就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 

  ——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重点,全面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本科教育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和综合型人才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创业能力为重点,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质量和特色为导向,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科学调整专业数量和各专业的招生数量;以社会需求和学校学科建设需要为依据,加强科学论证,适当增设并加快建设新兴专业,促进非农学科与农学学科的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基础教育(低年级)+专业教育(高年级)+素质拓展教育(四年)”的实施和学分制改革。以实施课堂教学提质、实践教学提档、活动教育提量为内涵,大力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推进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室和教学团队建设,优化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健全教学质量提升机制。强化教学基层组织职能,充分发挥校、院两级教学管理组织与教学督导的作用。坚持评价与激励相结合,完善教学质量考核制度和教学评奖评优制度,落实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建立学术大师与教学名师上讲台机制。加强团学工作,以“六求”活动为载体,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工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招生宣传工作,积极争取优质生源,争取使学校在湖南和全国其他省份进入本科一批学校招生行列。开展创业教育,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确保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稳居省属高校前列。积极创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独立学院办学水平,确保东方科技学院通过合格评估。 

  ——以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为关键,大力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研究生教育既要培养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扎实的学术基础、良好的人文素养、较强的研究能力的学术型人才,又要培养能解决重大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实施研究生优质生源工程。深化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积极推进研究生生源数量与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为实现学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目标提供前提条件。实施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积极探索和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培养环节,规范培养过程,抓好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建设,稳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以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抓好学位论文工作的各个环节,继续做好“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基金”项目遴选和资助工作,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整体质量。鼓励和支持研究生积极参与高水平科学研究、申报省级和国家创新基金项目、参加“博士生学术论坛”、“研究生暑期学校”等创新项目;继续办好“研究生学术活动节”。通过联合培养、留学生互派、科研合作等方式,扩大研究生教育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完善研究生导师选聘和聘期考核制度,进一步明确研究生导师的责、权、利。实施研究生优质就业工程。加强对研究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就业观念的引导,建立研究生就业基地,广泛开辟就业渠道,完善校、院、学科、导师四级就业指导机制,提高研究生就业质量。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积极探索专业学位教育模式,稳步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规范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进一步推行“学、研、产”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逐步建立具有学校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体系。 

  ——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着力提高继续教育质量。围绕建立学习型社会的总目标,适应全民学习的时代需要,更新继续教育观念,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稳步发展学历教育,广泛开展科学普及,为社会提供形式多样的教育服务;紧跟人才市场变化,积极探索非学历教育办学模式,不断扩大培训规模,培养社会急需的各类实用人才;强力推进自考改革,努力稳定自考办学规模;稳步发展成人函授教育,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加强继续教育运行机制研究,建立健全适应继续教育发展的管理制度;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的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在全国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中的重要作用。 

  ——以加强基地建设为着力点,切实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建设。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加强与企业、科研单位、行业协会等的合作,多方筹措资金,切实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满足学校长远发展需要。将本科教学实验室、本科教学实习实训基地、本科创业就业基地、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研究生培养基地、“双百”科技富民工程基地与国家和省级科研平台进行统筹考虑,使之成为开发新项目、展示新成果、推广新技术和进行科技咨询的窗口,成为学校人才培养和服务“三农”、服务社会的实践基地。“十二五”期间,重点抓好工科实训中心建设、农科综合实习基地建设、文科实践教学中心建设、研究生培养基地与创新基地建设,完成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的验收评估工作, 新增5个省级研究生创新基地,新建5个实践教学基地、10个大学生创新平台基地,新增40个左右校外实习教学基地,10个研究生培养基地,到2015年,使学校的校外实习教学基地总数达到240个左右,其中,省级优秀实习教学基地达到30个左右。 

  4.以科技创新为重点,稳步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坚持科研与教学协调发展的方针,以构建科技创新链为核心,实施重点学科、重点人才、重点平台、重点项目一体化建设,大力推进大学科、大平台、大团队建设,实现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创新的有机整合,为建设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提供强大的实力支撑。 

  ——推进科技创新引导工程。建立学校各级领导定期学习制度,积极开展以科学论坛、学术沙龙等为重点品牌的学术活动,加强科研政策引导,加强学术道德和创新文化建设,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科研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从思想认识、创新氛围、科技政策、体制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对科技创新的引导,全面提升对科技创新的思想认识水平,形成领导干部从战略高度深入思考和科学规划科技创新,学院和部门合力推进科技创新,广大教师潜心投入科技创新的良好局面。 

  ——推进科技创新基础工程。围绕重点创新领域,按照有利于科技创新链构建、有利于聚集项目和人才、有利于优化创新资源的原则,提升现有科研平台和科研基地的水平,打造生物育种、生物质资源、生境与生态、区域发展战略与宏观政策等一批科技创新平台集群,构建起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创新团队和以科技领军人才为核心的创新团队集群,新建一批具有农业院校鲜明特点,能满足科学研究发展需要的科研基地,进一步夯实学校科技创新基础,强化学校科技创新的优势和特色,全面带动学校科技发展。提高学校学术期刊质量,努力创造条件使自科版《学报》早日成为EI源刊,社科版《学报》早日成为中文核心期刊(北大版)或CSSCI源刊,《作物研究》成为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专业科技期刊。 

  ——着力发展八大重点创新领域。以国家和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需求为导向,以创新链上的科学问题与技术难题为核心,以打造学校科技创新重大优势和特色品牌为目标,重点发展生物遗传育种、作物生境过程控制、动物健康养殖、植物资源利用、农业微生物、农业生态与资源环境、现代食品加工与农业装备、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等八大创新领域,构建起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开发研究的科技创新链,全面提升学校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十二五”期间,在植物资源利用创新领域构建起国内外一流的创新链,使其成为学校科技创新的重要特色品牌;在水稻、油菜、柑橘、棉花、生猪等生物育种领域,构建起在国内外有重要地位的创新链,使其成为学校科技创新和湖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优势;在生境与生态领域,构建起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创新链,使其成为学校科技创新的新增长点。有46个特色和重点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有12个优势研究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5.以“学研产”为特色,不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 充分发挥学科、人才、技术与成果优势,自觉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进湖南“四化两型”的进程,以服务和贡献开辟自身发展新空间,不断增强服务湖南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推进科技创新支撑工程。加强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探索建立以学校为主导、信息化为手段、“学研产”紧密结合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学校服务“三农”和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借助学校科研平台和优势,以创新联盟为核心,逐步构建起满足国家和产业发展需求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支撑农业领域企业发展,提高农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以湖南省“三农”问题研究基地为依托,深入开展“三农”问题研究和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研究,积极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建立有效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知识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结合,为湖南推进“四化两型”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实施服务基层三大工程。实施农村信息化服务工程。以湖南获批国家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省建设试点省为契机,运用信息技术最新成果,充分发挥学校优势,加速改造传统农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动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大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继续实施“双百”科技富民工程。积极探索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入户率的新途径和新机制,建立专家、教师在农业生产一线解决重大问题,为“三农”做贡献的评价机制、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抓好科技特派员工作,实现农业科技人员、先进实用技术和成果与农业专业户、涉农企业、农业专业组织无缝对接,发挥学校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的特殊重要作用。继续实施大学生和青年农民双向素质教育示范工程。坚持政府推动、学校运作、团委监管、学生培育、农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开展双方向、多层次、全方位的学生专业知识实践培训、教授方法培训和青年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农业技术培训, 提高农民素质,努力培育适应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农业要求的新型农民,同时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促进校办产业健康发展。依托学科优势,发挥技术团队积极性,加快转化科技成果,加速孵化科技型校办企业,重点在作物种子选育与推广、天然植物成分提取、生物农药、食品加工、生态浓缩饲料、新型兽药,农业机械、园林工程等领域培育和壮大一批学校技术参股的龙头企业。规范管理校办企业,依法理顺学校与企业的产权关系,建立科学规范的产业管理体制,组建资产经营公司,规避学校直接经营企业的经济和法律风险。校办产业净资产达到4000万元,年利税达到15001800万元,学校可得年利润达到300万元,股份制上市公司实现零的突破。  

  6. 以校园文化为载体,积极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继承人类优秀文化成果, 增进对国外文化科技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的了解,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 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农大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着力提升学校文化氛围和文化品位,为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注重校园物质文化的渗透功能。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强校园主题雕塑、名言警句牌、名人雕塑等人文景观建设,加强反映学校办学历史和成就,展示名师风范、校友风采和农科文化的文化长廊建设,加强第一教学楼、思源馆、老校门等历史建筑的修缮和保护,将历史文化融入学校校园建筑中,将 “质量立校、学术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融入到学校各类文体场馆、图书馆、宿舍楼以及校园的管理中;加强校园宣传舆论阵地建设,充分利用校报、广播台、电视台、网络、宣传橱窗、报栏、宣传展板等一切思想文化阵地和宣传手段等, 营造先进文化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强化校园精神文化的凝聚功能。以校史馆建设和校史编写为契机,充分重视对学校校史资料的挖掘整理,通过进行校史展览,树立校史纪念物,开展校史知识教育,生动反映学校发展历程,增进全校师生员工对学校传统文化的认同;重视对学校历史上的重大节日、纪念日、重要人物开展纪念活动,加强与校友的联系,努力弘扬杰出校友的优秀品质和先进事迹;重视对校训、校风、农大精神的理论和实践诠释,营造浓厚的崇尚学术,探求真知的学术氛围。规范校标、校徽、校旗、校歌等学校各种文化符号的使用,充分体现学校的文化内涵,展示学校的统一形象。 

  ——提升校园制度文化的激励功能。科学设计规章制度,创新体制机制,鼓励学术自由、百家争鸣,弘扬自由、民主、科学、创新等大学精神,着力建设一种公开、公平、公正的管理环境,培育良好的教风和学风,营造崇尚创新、探求真知的学术环境,树立自主、自立、自强、自律的校园风尚, 增强师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激发师生员工的创新活力和进取精神;建立和完善学术讲座制度,促进学术交流,营造浓郁的大学学术氛围;建立校情通报制度,完善校(院)务公开制度,建立校务公开专题网站,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拓宽信息沟通渠道,增强师生员工“校兴我荣”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完善有关制度,做好统战工作、离退休工作和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工作,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谋学校发展。 

  ——深化校园社团文化的导向功能。充分发挥团学组织的作用, 加强对学生社团活动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大学校园中的功能与作用;以“六求”活动为主体,以人文讲坛、科技论坛、“挑战杯”系列竞赛等为品牌,积极举办科技文化艺术活动, 加大学习型和创新型校园文化建设力度,满足大学生多元化的精神需求,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实践能力和艺术欣赏水平;弘扬优良学风校风、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学生抵制低俗文化及消极腐败思想的能力;积极组建多种教工社团组织,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研究、文化教育、文体娱乐活动,营造崇尚学术,追求真理,乐观向上的良好风尚。 

  7. 以开放办学为途径,大力增强学校办学活力 

  实施开放办学战略,拓宽办学渠道,探索与国内外高等教育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合作办学的有效途径,提高学校社会影响力。 

  ——加强社会合作办学。加强学校董事会的建设,吸收更多的政府要员、境内外知名人士和企业家加入董事会,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构建更富实效的开放办学平台;加强校友会的建设,充分利用校友等多种资源,努力寻求社会对学校办学的更大支持;探索学校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共建的模式,推进学校与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的资源共享,进一步密切学校与社会各界的联系,提高学校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推进国际合作办学。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与国外高等院校、科研所和国际组织的友好关系,扩大国际合作办学范围与层次;加大海外智力资源和教育资源引进力度,鼓励和支持教师赴境外留学、进修、访问和合作科研,提高学校具有海外教育背景教师比例;逐年提高选送在校优秀学生到国外留学的比例,培养学生参与国际竞争能力;推进国际学院的建设,获得本科层次国际合作教育项目办学资格,逐步扩大办学规模;“十二五”期间,争取在校任教外国专家达20名;选派300人次的教师赴国(境)外进行学术交流合作,选派2040名管理干部到国(境)外大学学习交流;具有海外留学或半年以上访问经历的教师比例达到10%  

  ——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实行“导师负责、资格审查、背景评估、专家推荐”的留学生招生办法,拓宽留学生招生渠道,改善留学生生源结构和质量,扩大留学生教育规模,提高留学生占在校生的比重;积极探索留学生教育模式,加强留学生教育制度建设,改善留学生教育条件,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十二五”末,争取来华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达到100人。 

  8. 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全力构建和谐发展环境 

  ——改善教职工生活条件。关心教职工,不断改善其生活工作环境和条件,建立与国家、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事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薪酬增长机制,逐年提高收入水平,实现教职工福利待遇与办学效益同步增长,提升教职工的幸福指数;关心教职工身心健康,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办好子教中心,重视解决教职工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加大对生活困难职工的帮扶力度,尽最大可能把广大教职工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事情办好;关心青年教师的生活和成长,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和谐融洽的良好氛围;认真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离退休政策,尽可能为老同志“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创造各种条件,与老同志共享学校发展成果。  

  ——关心爱护学生成长。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积极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良好学习生活条件;转变资助工作理念,拓宽筹款渠道,加大对困难学生资助力度,完善“助、勤、奖、贷、补”资助体系,帮助他们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各种思想困惑与实际困难;充分发挥学生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建立以预防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组织、设施、人员、工作四到位。 

  ——加强和谐校园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和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全面完成拆迁安置和迁坟工作,基本完成已经确定的校园建设基本任务,推进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校园建设,努力建设人本校园、生态校园。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安全稳定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完善人防、物防和技防体系,增强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加大校园综合治理力度,努力建设平安校园。以创建文明单位(科室、班级、宿舍、家庭)为途径,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努力建设文明校园。 

  五、保障措施 

  1.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供财力物力保障 

  ——提高资金筹措能力。主动争取中央财政、省部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教育经费、科研经费、基本建设经费、专项经费、财政性补贴等各种渠道的经费;努力争取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特色重点学科项目计划、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创新计划、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等国家级和省级重大项目的资金资助;大力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政策倾斜,基本完成学校债务化解工作;积极寻求董事会单位、校友的全力支持,依托学校人才、智力优势,以服务求支持,利用社会资源改善办学条件,实现学校办学资金来源的多元化,为学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财力保证。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财务管理,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约束机制、风险防范机制、节约激励机制,大兴勤俭节约之风,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化解财务风险;加强学校财务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培养优秀财务管理骨干,落实校内会计委派制,建立科学有效的财务监督体系;强化对学校财务的内部控制与审计监督,杜绝各类资金的违规使用,防止浪费。优化学校预算结构,规范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的准确性、约束力和宏观调控作用,确保学校有限的财力资源集中投入到教学与学科建设中;健全经济责任制,加强审计监控,规范经费使用管理。 

  ——加强资产管理。完善资产管理制度,规范资产管理程序,推进资产管理信息化,提升资产管理水平;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采购原则,深化招标采购服务,把好采购物质质量关,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确保学校物质采购工作优质、高效、快捷;严格把好设备报废关,认真做好报废物资的处置工作,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抓好贵重仪器设备购置的可行性论证,积极做好使用效益考评,建立学校资源开放共享机制与平台,构建起“职责明确、服务规范、管理高效”的运行体系;健全和完善资源有偿使用管理办法,科学设计成本核算机制,实施精细化管理,保证学校资产保值增值,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建设高效、绿色、低碳、节约型校园。 

  2. 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提供优质服务保障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稳定学校建设规模。按湖南省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校园建设的要求,加强电能管理子系统、网络预付费电能管理子系统、节能管理专家系统、智能路灯管理子系统等的建设,大力推进以节能工作为重点的“两型”校园建设。加强学校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改造建设,不断改善科研楼、档案馆、体育馆、实习基地及生活服务设施的条件,使校园设施功能更加完备。 

  ——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完善和优化校园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高等级、集约化的公共服务数据中心机房;更新网络交换与路由设备,推行移动信息服务,力争建设覆盖全校区的无线局域网络;进一步完善校园网和学校信息化管理体系,建立校园信息门户,打造公共服务平台,推进教育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和服务信息化;制订信息标准,规范统一数据中心,建立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基于“校园一卡通”系统,进一步推动业务系统集成和整合,基本消除信息孤岛,实现协同办公;推行大学资源计划(URP),结合学校人才培养需求,整合教学平台和学习资源,构建网上自主学习环境。 

  ——加强图书信息资源建设。针对学校图书馆数据库建设现状,加大有价值的外文数据库和中文数据库资源的引进力度,建立反映学校学科特色和湖南主要经济作物的特色数据库;建设好湖南农业大学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网络课程资源库;建设数字资源共享平台,建立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系统,实施图书集成管理系统升级,加强科研辅助和决策系统建设,开展个性化科研情报与知识服务;加强图书馆硬件设备建设,改善图书馆机房环境,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增强后勤保障能力。牢固树立后勤为教学与科研、教师与学生服务的理念,深化后勤改革,完善后勤服务运行机制,优化配置后勤资源,建立健全科学的成本管理机制,加强服务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行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后勤服务质量与效率,营造优良的服务育人环境;加强校医院建设,提高医疗保健工作质量和水平;建立重点安全隐患的防范机制,健全消防、食品卫生、重大疾病方面的后勤保障安全应急预案;完善各项节能制度与措施,完成节能减排目标,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 

  3. 积极推进管理创新,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适应时代要求和学校发展需要,深入推进人事、财务、资源配置和管理体制等多项改革,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建立健全政治权利、行政权力、学术权力、民主权利高效协调的运行机制,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大学制度。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系统总结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围绕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持“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坚持依法治校,制定《湖南农业大学章程》,并以学校章程为基础,按照“废、改、立”的工作方针,建立完善学校配套制度,有序推进教学、科研、学科、产业、后勤、财务等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构建起符合学校实际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  

  ——完善学校治理结构。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依法落实党委、校长职权;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健全教授委员会等学术性组织的工作机制,发挥学术组织与学者在学术决策和咨询中的主导性作用;深入推行校务、院务公开,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建设,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研究生会、工会等群众团体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离退休人员在学校建设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规范管理就是提高生产力、提高管理水平也是提升质量内涵的观念,以转变职能、规范服务、提高效能为核心,理顺学校组织架构,深化校院两级管理,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建立办事高效、运作协调、行为规范的工作管理机制。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在严格定编、定岗、定责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行全员聘任(用)制,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对专业技术职务实行岗位总量控制和岗位结构比例管理,实行评聘分离;对管理人员逐步实行职员聘任制,建立体现管理人员能力、水平、业绩、资历的职员等级系列,职员等级实现结构比例控制,竞聘上岗;工勤人员根据岗位职责、专业工种、技术等级和能力条件,实行岗位(等级)聘用合同制,竞争上岗,择优聘用;完善新增人员人事代理制和临时工作人员的劳务派遣制;充分发挥学校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高层次人才选拔和贮备方面的作用;推进薪酬制度改革,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形成有效激励机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妥善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更加注重公平,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学校房产、水电、设备、土地等公有资源的有偿使用管理办法,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全面推进和深化目标管理,把目标管理与学院和职能部门负责人的任期考核制与岗位责任制结合起来。 

  4. 加强党建思政工作,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加强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促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完善党组织设置形式和工作机制,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深入推进以党总支部(分党委)评估、党支部考核、党员民主评议和创先争优为主要内容的党建先锋工程,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学校各项事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保证监督、战斗堡垒作用。积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探索党组织活动内容和方式,在扩大党员参与面、提高实效性上下功夫。加大在优秀青年教师、优秀大学生和高职称、高学历群体中发展党员工作,确保党员发展质量。 

  ——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创新干部教育方式,完善以中心组学习、辅导报告、集中培训、选训调训、自主选学和网络在线学习等为主要途径的干部学习体系,将干部学习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主要内容,切实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整体素质。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加强民主管理,进一步强化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团队意识、责任意识、协作意识和创新意识,增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决策执行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对外交流合作能力、维护稳定能力、驾驭全局能力,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学校科学发展的水平。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按照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要求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选拔任用干部,积极推进干部制度改革,建立融目标管理、效能评价、民主评议、平时考核于一体的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考核体系,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和合理流动。注重培养选拔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党外干部、年轻干部和后备干部。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以树立理想信念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筑牢党员干部服务师生员工和廉洁从政的思想基础。大力倡导以贪为耻、以廉为荣,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求真务实之风、艰苦奋斗之风、批评与自我批评之风。反对主观主义、形式主义、享受主义、小团体主义、弄虚作假、奢侈浪费。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规范和制约权力运行,进一步完善反腐倡廉长效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加强对财务、基建、招生、采购、校办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监督,全面实行党务、校务公开,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充分发挥审计、监察、督查的职能,提高各级组织和干部的执行力,坚决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坚持师德考核与业务考核并重,加强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强化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完善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教师学术评价机制,建立学术不端行为监督与查处机制。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和湖南省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精神,制定并完善学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措施体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深化教学改革,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进一步推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工作;以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项目实施为抓手,以优良学风建设为落脚点,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充实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努力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全面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完善“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加强团学组织建设,发挥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进一步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的规章制度、组织体系、阵地载体和品牌特色的建设,切实抓好辅导员队伍、班主任队伍、学生干部队伍和党务干部队伍的建设,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确保学校学生工作整体水平处于省内高校的领先地位。 

  六、组织实施 

  1. 广泛宣传动员,营造良好环境 

  要通过报告会、动员会、研讨会等各种形式,借助报纸、电台、网络、宣传橱窗等多种媒介,加强对“十二五”规划的宣传,增强全校师生员工对学校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的认同感,强化全校师生员工执行规划的自觉性,提高全校师生员工对规划的执行力,为规划的贯彻落实创造良好环境和舆论氛围。 

  2. 明确目标任务,制定实施方案 

  贯彻实施发展规划,是学校各部门、各学院的重要职责。要根据发展规划进行资源配置,统筹学校各项工作,切实提高发展规划的权威性,增强发展规划的执行力。各相关职能部门、各学院要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按照发展规划的部署和要求,对目标任务进行分解,明确责任分工,加强组织协调与配合,共同抓好贯彻落实。要围绕学校发展规划,研究制定与之配套的专项规划、学院建设规划或具体方案和措施,制定切实可行的配套政策,提出本部门、本单位的年度计划,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 

  3. 加强检查评估,确保落实到位 

  在发展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加强规划的评估、控制和管理,建立一套围绕规划开展工作的运行机制,并将规划落实工作与目标管理,学校人、才、物等资源的配置紧密结合起来,使规划真正成为全校师生员工的行动指南。要及时总结实施过程中的好经验和好做法,并积极进行宣传推广。根据形势发展需要,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和必要的程序,发展规划可以做适当的调整、修订,以保证发展规划对学校建设发展的指导作用。 

    

附件:                    湖南农业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重要指标 

指标 

2010年底状态数或“十一五”增长总量 

2015年底状态数或“十二五”增长总量 

办学规模 

 

 

 

   

3245 

40004800 

博士生 

463 

500550 

全日制硕士生 

1871 

25003000 

非全日制硕士生 

911 

10001200 

 

 

全日制本科生 

24621 

25000 

中外合作办学 

534 

10001200 

来华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人) 

23 

100 

学科专业建设 

 

 

本科专业数 

65 

70 

国家特色专业数 

6 

1012 

 

 

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个) 

5  

911 

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个) 

10  

2025 

专业学位种类 

5 

710 

国家级重点学科数 

1  

34 

学科评估在全国前10名的个数 

2  

46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个) 

7  

910 

师资建设 

 

 

在职教职工总数() 

2257 

2400 

专任教师数() 

1189 

1400 

 

 

获博士学位教师比例(% 

28.8 

40 

外缘教师比例(%) 

65.8 

80 

具有留学或半年以上国外访问经历教师的比例(%) 

7.6 

10 

杰出人才 

8 

1828 

国家科研团队、国家教学团队 

2 

45 

人才培养 

生源 

质量 

本科新生录取投档分数线(与省内类院校比较) 

文科高出49分; 

理科高出53分。 

居前3 

毕业生 

就业 

研究生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79 

居省内同类院 校前3 

  

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89 

居省内同类院 校前3 

  

质量 

工程 

承担国家级教改项目(项) 

[13] 

[1520] 

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 

[1] 

[12] 

国家精品课程 

1 

35 

国家优秀教材 

[7] 

[1520] 

培养 

质量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篇数 

[1] 

[12] 

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篇数 

[7] 

[1520] 

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篇数 

[32] 

[4050] 

各类国际性、全国性竞赛获奖数(人次) 

[196]  

[260]  

  

     

   

科研 

平台 

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 

[1] 

[12] 

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 

30 

3538 

科研 

投入 

 

产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 

[88] 

[160200]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 

[13] 

[2030] 

主持国家863、国家支撑计划项目等重大课题数 

[14] 

[2030] 

到位科研经费(亿) 

[5.67] 

[10] 

专利授权数 

[105] 

[200] 

()定动植物新品种数 

[61] 

[100] 

SCIEIISTP收录论文数 

[553] 

[1100] 

SSCI CSSCI收录论文数 

[400] 

[800] 

获国家级成果奖 

[2] 

[34] 

省部级成果一等奖 

[8] 

[1015] 

社 会 服 务 

校办 

产业 

净资产(万元) 

2577 

4000 

年利税(万元) 

1230 

1500~1800 

学校可得年利润(万元) 

73.85 

300 

成果转化应用 

推广成果和技术数 

197 

[280300] 

推广农作物新品种种植面积(亿亩) 

1.02 

1.5 

  *1.以上数据中,用“[]表示的数据为五年增长总量,未用“[]”表示的数据为2010年底或2015年底的状态数据; 

  2.杰出人才指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教学名师、芙蓉学者、省百人计划人选等。